如何早期诊断脑梗塞疾病?

存活者中50-70%病人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 。本人对我中心2004-2006年院前急救出诊患者,及自行到医院就诊患者共267人在医院内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进行了预后分析,发现对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治是改善预后和降低致残率的关键,从而强调脑梗死早期诊治的重要性 。
1、临床资料:
一般情况:脑梗死患者267例,2004年84例,男81例,女3例,平均年龄69岁(60-78),2005年108例,男102例,女6例,平均年龄68.5岁(58-79),2006年83例,男79例,女4例,平均年龄74岁(65-83),全部病例均符合现行的中华医学会修订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不显着 。
方法:将所有病例按发病后来诊时间分为6小时内,6-24小时,24小时以后3个时间段,进行统计学处理 。预后判定标准:(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肌力恢复正常;(2)显效:症状有所减轻,肌力恢复Ⅱ级以上;(3)有效:症状有所减轻,肌力恢复Ⅰ级;(4)无效:病情无变化或死亡 。预后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就诊时间比较:2004年84例在6小时内入院者共55例,占65.47%,超过24小时就诊者4例,占4.8%;2005年108例,6小时内就诊者92例,占85.2%,超过24小时就诊者3例,占2.8%;2006年83例,6小时内就诊者72例,占86.7%,超过24小时就诊者1例,占1.2% 。2004年6小时内就诊率同2005年、2006年比较差异显着,2005年与2006年比较差异不显着 。3年中大于24小时就诊率比较,有逐渐减少趋势 。
预后比较:2004年84例治愈显效率为62.7%,2005年、2006年分别为78.9%和80.2%,2004年分别同2005年、2006年比较差异显着,2005年与2006年比较差异不显着 。
3、讨论
【如何早期诊断脑梗塞疾病?】脑梗死发生后1-6小时,病变区脑组织常无明显改变,可见部分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和病理变化[2] 。因此,溶栓及相关治疗应在6小时内的时间窗内进行,才有可能挽救缺血半暗带 。国外报道发病6小时后治疗将严重影响预后 。这就要求患者在发病后及时送医院,争取在3-6小时内得到针对性治疗 。本组统计的病人,大部分是市区和郊区农村的老年人,部分农村老年人受传统观念影响,自我健康意识较差,对脑梗死的认识不足,很多的老年人在发病后选择了卧床观察 。2004年仅有65.47%的病人能在6小时内就诊,但2005年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家对疾病科普教育宣传力度的加大,以及遍布市区的急救系统的日趋完善,使人们不但对脑梗死这种疾病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且就诊也更及时便捷 。因此,对比2004年、2005年及2006年两年脑梗死患者6小时内就诊率有显着提高,两年的治愈率也明显提高 。由此可见,加强疾病的科普宣传,转变人们的固有观念,使人们在脑梗死发病后,能及早到医院诊治,是改善预后和降低致残率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