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明明没有钱,还要给游戏充值?

【为什么你明明没有钱,还要给游戏充值?】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快乐中枢,而激活这个快乐中枢的方式因人而异,殊途同归的是,一旦把握了激活方式,就可能会不计一切代价不间断地按下这个按钮 。
快乐中枢–让人着迷的情绪激活按钮心理学家奥尔兹做过一个实验,在某个底线对老鼠的下丘脑附近进行电流刺激,那么这只老鼠以后就非常喜欢往这个地方跑,于是他做了一个控制电流刺激的开关,并尝试教会老鼠把握这个开关 。
只要老鼠一触动这个开关就会获得和此前实验一样的刺激,而老鼠把握了开关的方式之后,频频触动开关,至死方休,就是因为电流能刺激大脑中的快乐中枢,让老鼠体验到换卡的情绪 。
在征得病人的同意后,奥尔兹让脑外科医生动手术的时候顺便刺激了一下人脑中相应的部位,并且发现病人挺喜欢这种刺激 。
假如把开关–横杆交给病人,他也很乐于去按压几下 。这说明人脑中也有快乐中枢 。
为什么你明明没有钱,还要给游戏充值?利用快乐中枢的原理,我们就完全能理解这一些情况:
为什么自己明明没钱,却还舍得给游戏充值;
为什么自己明明没钱,却还要给各种主播打赏,负债乃至倾家荡产也毫不犹豫;
为什么孩子明知道做某个事情不对,但仍乐此不疲,并且无视父母的责骂责罚…
因为,每一种习惯都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仅仅从给游戏充值来讲,游戏里面自己就是王,无限机会的王,而且付出极小代价就可以位列人前 。
总而言之,游戏里面的世界,满意了人生活中的种种不满意,而这里面更快的满意,就是充值变强—人生的捷径 。
对这些没钱仍旧为游戏充值的人来说,那不是游戏而是另一个人生,这里面所带来的现实所给予不了的快乐,频频刺激他们的快乐中枢,并让他们无视一切代价 。
同样的,对于一个明知孤犯的孩子来说,他们同样从这些不好的行为中获得了快乐,或者是父母的另类关注,或者是其中所带来的独立感、强盛感、荣耀感 。
如何摧毁给游戏充值的“快乐按钮”?不可能,只有替代实际上,这个按钮不可能被摧毁,本就存在的事物,怎么可能烟消云散?
这就好比明明你就喜欢某个人,不管你怎么否认,那种日思夜想就是挥之不去;还例如你明明知道应该要忘掉那个伤害你的人,但实际上那份记忆永远抹不去 。
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快乐替代 。
如前文所述,快乐中枢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大脑中的,而开启它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新的方式去替代掉旧有的激活方式 。
当然,这很困难,因为这需要你找到迷恋游戏充值的本质原因,毕竟是因为缺乏社交,还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很软弱(包含但不仅限于),也就是要找出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缺失 。
快速的快乐替代对于单纯的人或者是年幼的孩子十分有效 。因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的需求简朴得多,其快乐源泉也较为轻易塑造:但孩子沉迷有手机游戏,那么你只需要给他一个新的游戏方式(现实存在的),那么他就能很快离开游戏的怀抱 。
对于孩子而言,虚拟游戏是最无奈的选择–生活太单调了 。
以我的儿子为例,5岁的他很喜欢吃鸡游戏,但假如说让他在“去小区游乐园和小朋友们玩耍”与“手机游戏”之间选的话,手机只会被他毫不犹豫的扔到一边 。
而假如无法外出,与我玩抓迷藏、123木头人与手机之间,他同样会选择与我玩耍 。
随着年龄增长,快乐替代方式就会越来越困难,因为需求变了,变得复杂了 。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另一个困难 。
快乐替代无法生效的时候另一个困难在于,我们必须找到新的、更快捷的、更快乐的方式去替代,因为游戏充值本身就是一种捷径,意味着从游戏获取这些非常简朴–按几下屏幕上的按钮 。
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显然有着比幼儿更理智的思维,并且也知道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往往会存在“道理都懂,但是我做不到”的状况 。
就好比,那些倾家荡产给女主播刷礼物的人,他们心里都深知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在生活中找到一个与女主播的人设相似的女朋友,但是他们往往不愿意这样做,因为改变自己太难了 。那么此时,我们就需要利用另两个知识:淹没成本、登门槛效应 。
淹没成本和登门槛效应淹没成本是经济学上的一个名词,简朴来说,就是当你在某件事情上持之以恒地付出成本之后,某一天即便你想舍弃也会犹豫不决、恋恋不舍,最终影响你的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