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 。那么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有哪些?通过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 。
1.急性心肌梗塞的先兆
多数病人发病前一二日至数周会出现先兆,其中以频发心绞痛最常见,其次是胸闷 。临床有下列情况应视为急性心肌梗塞先兆:
(1)原来稳定型或初发型心绞痛患者其运动耐量突然下降 。
(2)心绞痛发作的频度、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增加,诱发因素不明显,以往有效的硝酸甘油剂量变为无效 。
(3)心绞痛发作时出现新的临床表现,如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心悸或心动过缓,疼痛放射到新的部位,出现心功能不全或原有的心功能不全加重,或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
(4)心电图出现新的变化,如T波高耸,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变异型心绞痛)或压低,T波倒置加深等 。识别急性心肌梗塞的先兆并予以积极的内科治疗,可使部分病人免于发生心肌梗塞 。
2.急性心肌梗塞的常见症状
(1)疼痛 。是急性心肌梗塞中最早出现和最为突出的症状,其性质与发生部位均与心绞痛很相似,须予以鉴别 。心肌梗塞的疼痛多无明显诱因,常发生于安静时 。发作后经安静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均不能使之消失,疼痛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甚至时轻时重达数日之久,痛势更为剧烈,难以忍受,常需用麻醉性强镇痛药才能减轻,患者常烦躁不安,恐惧或濒死感,不像心绞痛时呆立不动,疼痛范围较心绞痛更广,常包括整个心前区,也可放射到下颌或颈、背等处,但不如心绞痛时明显 。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变患者,可以无明显胸痛,而以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为首发症状,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应注意此类病人的不典型表现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可主要表现为上腹痛,可被误为胃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 。
【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2)全身症状有发热、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 。一般在发病24~48小时出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一周左右 。若发热持续超过一周或热退后再出现,或高热超过39℃,应怀疑并寻找有无并发感染 。
(3)胃肠道症状 。相当常见 。发病早期,特别是当疼痛剧烈时 。常发生恶心、呕吐,少数病人并以此为主要症状 。肠胀气亦不少见 。偶尔,病人还有顽固性呃逆 。
(4)心律失常 。发生率高达75%~95% 。在发病早期即可出现 。各种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几尢,尤其是室性过早搏动,其严重性在于能引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如室性过早搏动表现为频发(每分钟5次以上)、成对或连续出现、多源以及早搏落在前一心搏的T波上(R on T),常为室颤先兆 。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严重者可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前壁心肌梗塞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膈面)心肌梗塞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前壁心肌梗塞如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表明梗塞范围广泛,情况严重,病死率高达80% 。
(5)充血性心力衰竭 。发生率为24%~48%,主要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出现双肺湿罗音,窦性心动过速及第三心音奔马律,可有轻重不一的呼吸困难,严重者发生肺水肿 。严重右心室梗塞可有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伴血压下降,肺部罗音和呼吸困难反而不明显 。
(6)休克 。急性心肌梗塞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4.6%~16.1%,是由于心肌梗塞面积广泛(超过40%),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 。表现为: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或高血压病人收缩压较以往基数下降10.6kPa(80mmHg),低血压持续30分钟以上;有器官灌注不足表现,如神志呆滞或混乱、四肢冰凉、发绀、出汗、高乳酸血症等,尿量少于每小时20ml 。诊断心原性休克须排除由于剧烈胸痛、严重心律失常及低血容量所致的低血压 。心源性休克常与不同程度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存在,其病死率在50%~100% 。当病人出现难以解释的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尿量减少或皮肤湿冷等任何一项,均应注意病人发生心源性休克的可能性,并给予积极的治疗以预防其发生,早期治疗能提高心元性休克的存活率 。对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压亦应及时处理和纠正,因其即使严重程度较低,亦可使心肌的缺血性损伤加重扩大,进一步导致更严重的休克 。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塞的重要临床表现,但也可视为急性心肌梗塞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