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大概需要多少钱?( 二 )


市面上各种各样的三伏贴所用原料不同 , 有的三伏贴是沿用《张氏医通》里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方 , 还可配伍加减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其中白芥子能使皮肤发红、温暖 , 甚至引起水泡 。细辛 , 含可致肾衰竭的马兜铃酸 , 也含较多的肝毒性黄樟醚 。
有的三伏贴则是艾叶帖 , 用料为艾叶加发热层 , 仅仅发热而无燃烧的艾叶 , 疗效很难得到保障 。2013年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经发布一个通知 , 要求加强三伏贴技术应用管理 , 要求开展三伏贴服务的机构应为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或民族医学科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 。同时 , 规定三伏贴处方用药及穴位选择应由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拟定 , 并明确其禁忌症及相关注意事项 。
执法机构还特别提醒:药店、美容院、推拿中心等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三伏贴服务 。三伏灸用到火 , 艾叶为原料三伏灸的治疗原理是在三伏天 , 用于冬病夏治的艾灸疗法 。灸法是通过艾燃烧的温和热力刺激体表腧穴 , 借助经络传导 , 激发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 , 达到调整机体阴阳气血运行(调气)的作用 。
当然 , 艾灸能起到作用的前提是必须用艾来灸 , 艾热之热 , 非其他发热的东西所能比拟 。艾草性温为地之阳 , 有温经散寒作用;艾味芳香 , 有开毛窍及透肌肤作用 。纯正艾绒灼烧的热量是比较足的 , 艾叶以火灸之 , 其“纯阳之性 , 通十二经 , 走三阴 , 理气血、逐寒湿 , 暖子宫……透诸经而除百病”的药性(出自《本草纲目》 , 李时珍) , 才能最大限度的透发出来作用机体 , 从而调整人体阴阳 , 在提高正气的情况下 , 让邪气自除 。2、起源比拼 三伏贴的起源于清代 , 流行于最近10年在中医浩如烟海的古籍中(从民国往前数的全部)几乎没有关于三伏贴的记录 。
一个常见的说法是 , 三伏贴起源于清代《张氏医通》 , 原文提到:“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 , 有应有不应 。夏月三伏中 , 用白芥子涂法 , 往往获效 , 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 , 共为细末 , 入麝香半钱 , 杵匀 , 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 。涂后麻瞀疼痛 , 切勿便去 , 候三炷香足 , 方可去之 。十日后涂一次 , 如此三次 , 病根去矣 。
”从时间、药物、穴位来看 , 此法与今天很多三伏贴基本相同 , 方法是涂 , 与贴也差不多 。三伏贴在古代只有一个孤零零的“三伏涂”的原型 , 没有广泛流行 , 没有疗效验证 , 很多人把三伏贴等同于三伏灸并说三伏贴历史悠久 , 是错误的 。检索中国知网可见 , 三伏贴论文2003年、2004年、2006年各1篇 , 2005年2篇 , 2007年4篇 , 之后逐渐多起来 , 至2016年达到顶峰 , 76篇 。也就是说 , 三伏贴的真正历史只有十年左右 。
三伏灸历史悠久 , 流行于古代《医学入门》里说:“药之不及 , 针之不到 , 灸之所宜 。”艾灸疗法在传统医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并对百余种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认为 , 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 , 在调养和治病的过程中 , 更是将平衡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 , 做到最大限度调动人体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 ,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
三伏天是全年中最热、阳气最盛的时段 , 这时候 , 人腠理疏松 , 经络气血流通 , 在此时借助天之阳、地之阳、人之阳的力量做艾灸 , 不管是冬病夏治、还是固本扶阳等都会比平时疗效更好 。在中国的古代 , 三伏灸的主流是三伏温灸和疤痕灸 , 尤其是立秋的前半个月更是一年中的重中之重 , 可以说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 , 上至达官贵族、皇亲国戚 , 下至平民百姓 , 都会用艾灸来做保健 。3、疗程长短比拼 三伏贴一个疗程长达3年以前 , 很多三伏贴贴敷时间为农历三伏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 , 共贴敷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