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内山多地广,河流纵横,选址建寺很重要 。《清凉山志》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牟尼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幅轮相,十指皆现” 。相传迦叶摩腾、竺法兰不仅发现此足迹,而且还发现佛“舍利”,此外,营坊村这座山的山势奇伟,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修行处)相似 。
由于这三种原因,故决定在此建寺 。寺院落成后,以其山形命名为灵鹫寺 。汉明帝为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两字,因而寺院落成后的全名是大孚灵鹫寺 。大孚灵鹫寺是显通寺的前身 。从此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大孚灵鹫寺为中国最早的寺院 。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 。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 。
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 。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 。也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所以这五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 。
但五个文殊的法号不同: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吼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 。从此以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里礼拜,叫做朝台 。此时,五台山之名已在北齐史籍中大量出现 。
唐代,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 。这个期间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 。此时的五台山,不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了,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
这是五台山在中国佛教界取得统治地位的发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发展成为名山圣地的开始 。
在唐代,佛教备受推崇,文殊菩萨尤其为佛教徒所尊崇 。当时国家规定,全国所有寺院的斋堂,都必须供奉文殊菩萨圣像 。由于朝野都尊奉文殊菩萨,视五台山为佛教圣地,所以五台山空前隆盛,名僧辈出,澄观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
随着佛寺的兴建和扩大,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亦日益增多 。唐德宗贞元年间,合山僧尼达万人之众 。寺院的兴旺发展引起对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负面影响,唐武宗遂于会昌五年(854年)下诏废佛,命令拆毁寺庙,勒令僧尼还俗 。
综计中国拆毁大小寺庙四万四千六百余所,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收回土地数千万顷 。五台山亦不例外,僧侣散尽,寺庙被毁,史称“会昌灭佛” 。唐宣宗即位,又再兴佛教 。政府规定五台山的僧数仍达“五千僧” 。
实际上,加上私度和游方僧,要比“五千僧”多得多 。纵观历代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以唐代为最多 。寺庙林立,僧侣若云,这也是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一个标志 。
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外国佛教徒对五台山的无限景仰和竞相朝礼 。唐朝经济繁荣,国势强盛,在国际上声望甚高,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五台山还受到印度、日本、朝鲜和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的景仰 。朝礼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经、佛法的外国僧侣很多 。
扩展资料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地方之一 。自东汉永平(58~75)年间起,历代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辉煌,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之地 。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唐代全盛时期,五台山共有寺庙300馀座,经历几次变迁,寺庙建筑遭到破坏 。目前台内外尚有寺庙47座 。其中佛光寺和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建筑 。显通寺(灵鷲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睺寺被列为「五台山五大禅处」 。
台怀镇是寺庙集中分布的地方,是五台山佛事活动和经济生活的中心 。相传五台山是文殊师利菩萨讲经弘法的场所 。历史上,印度、尼泊尔、朝鲜、日本、蒙古、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信徒,来此朝圣求法的甚多 。
是当今中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 。每逢盛夏,海内外游人香客前来游览观光、烧香拜佛、络绎不绝 。每年6月举行盛大的骡马交易大会,进行物资交流、文艺会演和消夏避暑 。台怀镇人口10525(2000) 。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称,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 。
- 什么是城市自行车
- 乐不思蜀是谁
- 235/55r18100v是什么意思
- 桃树夏天嫁接几天发芽
- 怎么看挖机是国几排放
- 木窗户优点有哪些
- c开头是什么车是火车还是动车?
- 出入平安事事成是什么意思
- 姑姑用英语怎么说 姑姑的英语是什么
- 笔直的英语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