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为什么是廿?
文章插图
01“廿”字是将两个十连在一起 , 表示二十 。这是古文字中常见的合文 , 即将两个或三个字合写在一起 , 或上下相连 , 或左右相拼 , 或内外包容 , 或上下左右排在一起 。
【二十为什么是廿?】“廿”是规范的现代汉字 , 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 , 近现代文人的书信 , 在结尾标注每月下旬日期时更是常用到此字 。
在字典中 , “廿”的形音义都很明确:四画 , 读niàn , 意义为二十 。这些信息一般人都很熟悉 , 但有一个问题是:在很多具体语境中 , 如果我们按照字典所标注的音去读 , 读起来和听起来似乎都不顺畅 , 理解起来也会有点隔阂 。那么 , 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呢?我们先看“廿”的构形 。“廿”字字形出现很早 , 商代甲骨文中就有不少 , 它是将两个十连在一起 , 表示二十 。
这是古文字中常见的合文 。《甲骨文编》《金文编》《战国文字编》等古文字字形工具书都附有合文形体 。“廿”在甲骨文等古文字中读为双音节 , 这一点可以通过同类情况来推定 。
古文字中的合文不光有“廿” , 还有“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三千”“三万”等 , 这时的合文都是直接将两个或三个字写为完全融合在一起的一个字 , 没有添加符号标记 。战国时期 , 南方楚系文字习惯在合文下加符号“=”作为标记 , 这就是合文符号 。大家都知道 , 诗词和一些固定词组的字数和音节是有限制的 , “廿”若在这类文本中仍读成二十 , 则于押韵、对仗有碍 , 那么就需要给它一个单音节读音(“卅”“卌”同理) 。
如唐代李贺《公出无门》诗:“鲍焦一世披草眠 , 颜回廿九鬓毛斑 。”明代罗洪先《有喜》:“万事升沉千虑外 , 几人离别廿年前 。”董必武《纪念黄麻起义三十五周年》诗:“廿二年间起伏多 , 黄麻革命涌红波 。
大山三座终移去 , 党引工农奏凯歌 。”受一句七言的限制 , 三首诗中的“廿”都应读为单音节niàn 。“五卅运动”“百廿校庆”等特定称述也是同样的道理 。同样是表达二十年的意义 , 也有诗不用“廿”而用“二十” , 如唐代刘禹锡《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 , 二十年前旧板桥 。
曾与美人桥上别 , 恨无消息到今朝 。”这是因为用“二十”正好满足该句七个音节的要求 。那么 , 今天是不是要把古诗古文和现代文献中的“廿”都读为niàn呢?要根据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比如《论语·为政》中的“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 汉石经本写成“卅”和“卌” , 联系后面的“五十而知天命 , 六十而耳顺 , 七十而从心所欲” , “卅”读为“三十” , “卌”读为“四十”才更为工整 。
又如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二回:“伯述叹道:‘现在的世界 , 不能死守着中国的古籍做榜样的了!你不过看了《廿四史》上……他们到了中国 , 都变成中国样子 , 归了中国教化 。’”王宁先生主编的《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对“廿”的释义和举例是“二十:廿四史” 。这两处“廿四史” , 还是读为“二十四史”才好 。由此 , 最近央视一档很受欢迎的节目中 , 几位嘉宾都将书信末尾日期“廿六年”“廿五号”依照字典所标读音读为“niàn六年”“niàn五号” 。
笔者认为 , 这种读法过于机械地依据字典注音 , 应该读为“二十六年”“二十五号”更适宜 。古人习惯将“二十”“三十”“四十”写成“廿”“卅”“卌” , 主要是为了省力和快速 。这不是仅指省笔画 , 而是指便利 。
在笔画相当的情况下 , 一个字比两个字写起来要省力和快速 , 也易于书写美观 , 而“二十”“三十”“四十”每两个字笔画都极少 , 合书后也不过四五笔 , 具有很好的合书条件 。字典所标音与口头读音可以不一致的情况 , “廿”并不是特例 。比如“囍”是民间婚嫁等喜庆场合用的字 , 《汉字标准字典》等工具书注音为xǐ , 但口头上都读为“双喜” 。
- 做个好汉子 是那首歌的歌词
- 无名之痒原来是阴虱惹的祸
- 2型呼吸衰竭如何吸氧
- 世界最热的地方是哪个地方
- 休学一年后复学是接着上还是重新读?
- 企鹅的翅膀有什么用 企鹅的翅膀是用来干什么的
- “半城繁华半城伤”出自哪里?是一首诗吗?如果是,整首诗是怎么样的呢?
- 父母的爱是什么
- 玫瑰菊花红枣茶的功效
- 初中化合价口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