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茱萸的来历

插茱萸来源于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在东汉末年,村里有个小伙子,名叫桓景 。他带领乡亲们一起种地劳作,村里一片和谐美好 。然而每到九月初九,村里的西边都会阴云密布,乌云里窜出一只瘟魔 。瘟魔朝着村里吐出毒气,村里所有的人都晕倒了,包括桓景 。桓景醒来后,发现父母都被毒气毒死了,悲愤欲绝,发誓要除去瘟魔,为父母报仇雪恨 。
于是桓景背井离乡,前往仙山,拜师求艺 。他一路乞讨,跋山涉水,衣衫褴褛,爬上仙山千层阶梯,终于感动了仙人,仙人愿收桓景为徒,并教其除瘟魔之法 。桓景刻苦求学十余载,终得除瘟之法 。离开仙山的时候,仙人嘱咐桓景,瘟魔来临之时,一定要记得在村里插满茱萸 。又到九月初九,桓景回到村里,按照仙人指点,插满茱萸 。瘟魔又来了,但是村里的茱萸散发着浓烈的味道,瘟魔无法靠近,桓景趁机拔剑而上,一剑封杀了瘟魔 。从此人们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都会插上茱萸,驱邪避魔 。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
茱萸是一种中草药,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
清明节插茱萸的来历清明节没有插茱萸的习俗,重阳节才有插茱萸的习俗 。
重阳节插茱萸的来历:
旧时汉族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民间采茱萸插戴头上,亦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带的,俗信能驱邪治病 。相传始于东汉,晋代成俗 。至唐代,插戴茱萸、装饰美容、祝颂延年益寿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秋高气爽,正是茱萸成熟之时,茱萸被认为能祛病驱邪,所以古人或头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游兴,并把重阳节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 。直至民国时期,一些文人秋季聚会请贴的常用款式为:“×月×日,登高萸觞,候光 。”到民国以后,茱萸风俗逐渐衰退 。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重阳节插茱萸风俗据说由来已久 。晋代周处《风土记》中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避除恶气,以御初寒”的记载 。到了唐代,这个习俗更是盛行,除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外,杜甫也在《九日寓蓝田崔氏庄》里写道:“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
古人认为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消灾避难,还能避免瘟疫,所以会直接把茱萸插在发髻上,也会用紫色的布囊包上茱萸的茎、叶或果实,系在手臂上 。
重阳节插茱萸习俗的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汝南县发生了大瘟疫,有一个叫桓景的人在瘟疫中失去双亲,于是孤身一人进入东南山拜师学艺 。桓景昼夜不辍,勤学苦练,只盼有一日学有所成击退瘟魔!
【插茱萸的来历】有一天,师傅对他说:“今岁九月九日日月并阳,瘟魔再犯,你已得真传,速速下山除害去吧!”给了桓景一包茱萸叶子、一瓶菊花酒,并且叮嘱他可以让百姓登高避祸 。
桓景九月九日那天回到家乡,带领妻子乡亲登高避祸,每人随身带一些茱萸叶子,喝一口菊花酒,可以避免瘟疫 。桓景安置好乡亲后与瘟魔激战,最终杀死瘟魔,拯救一方百姓!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有了重阳登高、喝菊花酒插茱萸的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