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什么做的( 二 )


4 , 味精在常温下不易溶解 , 在 70℃~90℃时溶解最好 , 鲜味最足 , 超过100℃时味精就被水蒸气挥发 , 超过130℃时 , 即变质为焦谷氨酸钠 , 不但没有鲜味 , 还会产生毒性 。对炖、烧、煮、熬、蒸的菜 , 不宜过早放味精 , 要在将出锅时放入 。
味精是什么做的 了解一下吧

味精是什么做的

文章插图
1、味精是鲜味调味品类烹饪原料 , 以小麦、大豆等含蛋白质较多的原料经水解法制得或以淀粉为原料经发酵法加工而成的一种粉末状或结晶状的调味品 , 也可用甜菜、蜂蜜等通过化学合成制作 。2、味精的制作工艺其实非常简单 , 就是将粮食进行囤积发酵 , 当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化学成分如谷氨酸盐 , 经过升华结晶后形成味精 。
3、1907年 ,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研究员池田菊苗发现 , 海带汤蒸发后会留下一种棕色晶体 , 即谷氨酸 。
继而 , 他为大规模生产谷氨酸晶体的方法申请了专利 , 将谷氨酸钠称之为味之素 , 后传入中国 , 改名叫“味精” , 不久 , 味精风靡全世界 , 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后来一个叫吴蕴初的年轻人反复研究发现 , 味精就是谷氨酸钠 , 早在1866年德国里德豪森博士就在植物蛋白质中提取出来了 。
味精是怎么做成的?
味精是什么做的

文章插图
味精是鲜味调味品类烹饪原料 , 以小麦、大豆等含蛋白质较多的原料经水解法制得或以淀粉为原料经发酵法加工而成的一种粉末状或结晶状的调味品 , 也可用甜菜、蜂蜜等通过化学合成制作 。扩展资料:味精在都市传说中具有许多危害 , 版本也不尽相同 。
许多人“相信”味精有害 , 很重要一个原因认为它是“化学工业品” 。
虽然味精亮晶晶的 , 好像一种化工产品 , 其实它和酱油、醋一样 , 都是一种酿造产品 , 可以增进人们的食欲 , 提高人体对其他各种食物的吸收能力 , 对人体有一定的滋补作用 。味精的诞生和使用只有百年的历史 , 但对于拥有几千年历史的美食大国而言 , 没有味精 , 依靠各种天然食材混搭也能提出鲜味来 。据说 , 古时“鲜”字的写法本是三个鱼字 。鱼本鲜中之最 , 三个鱼就更鲜了 。
春秋时代齐桓公的御厨易牙首创了“鱼腹藏羊肉”这道菜 , 从而开创了天然食材混搭提鲜之道 。以鱼、羊二味合烹为馔 , 千古流传 , 成为“鲜”字之本 , 于是后来“鲜”字的写法才改为“鱼”加“羊” 。古人最常用的是食材混搭煮制高汤提鲜 , 俗话说 , “艺人的腔 , 厨子的汤” , 制作出优质的清汤或奶汤 , 是使菜肴增鲜的最佳手段 。
在发明味精前 , 高汤几乎是全世界每一个专业后厨的必备品 , 用高汤代替水是让菜品变得更加鲜美的利器 。中餐的开水白菜、鱼翅捞饭需要鸡肉火腿清汤和鸡爪猪肉浓汤;日料寿喜烧、茶碗蒸需要柴鱼昆布高汤“出汁”;意大利炖饭需要鸡高汤;西班牙海鲜饭需要鱼或者海鲜高汤;当然还有各国素食里的素高汤等等 。除了采用高汤提鲜外 , 古人常将蟹肉、蟹油、蟹黄用猪油“炼”后收贮起来 , 俗称“蟹油” , 供制作肴馔时用 。
这种方法 , 江苏、浙江民间至今仍颇盛行 。无论烧菜、制馅 , 还是下面条 , 都可以放入适当的“蟹油” , 其味之鲜 , 不可言传 。另外 , 用虾籽取鲜也是常用的方法 。
烧汤做菜先入虾籽 , 其增鲜效果不亚于味精 。此外 , 古人还常将一些比较鲜美的食品原料磨成粉 , 制作成原始的“味精”撒在菜肴中以增鲜 。如清顾仲所撰的《养小录》中就记有用笋粉和蘑菇粉提鲜 。清朝时期的鲁菜成为宫廷菜的重要原因 , 鲁菜师傅能从各种海鲜里提出鲜味来 , 比如将海肠子烘干研磨成粉 , 做菜时撒进去 , 这种原始的“味精”使得普通的菜肴立马变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