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古称什么

除夕古称为:岁除、岁暮、岁尽、暮岁、年关等 。
除夕是指年尾的最后一天晚上,也被称之为“岁除”等 。在当天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吃年夜饭” 。年夜饭讲究的是团团圆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吃饭,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这一年里最重要的一顿晚饭 。在北方,天气寒冷,食材有限,人们通常包饺子、煮饺子吃;在南方,因为气温比较暖和,并且临近海边,所以通常会有大鱼大肉,相对比较丰盛 。
在除夕当天,大部分地区还有一个习俗——“贴春联”,人们会撕掉以前的对联换上新的对联,寓意着“辞旧迎新”、“红红火火过大年”等 。
春节在古代还有哪些称谓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俗称新春、新年、岁旦、大年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以"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由此开启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 。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是个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节日起源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 。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 。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的深邃文化内涵 。
"年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等均有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天皇时代以"岁"来表示"年" 。岁以六十甲子(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 。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 。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 。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循环纪元法 。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是其基本内容 。干支纪元以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开始一年的历程 。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 。如《易·说卦传》所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干支纪元法,正月建寅,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 。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产生提供了前决条件,原始信仰与祭祀文化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 。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于一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年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的习俗,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的蛛丝马迹 。原始意义上的岁首,是指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廿四个特定节令之一的"立春",立春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当天象"斗柄指寅"时,阴阳转化,阳和起蛰,品物皆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节日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 。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 。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