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的古代雅称

饺子的古代雅称有饺耳、月牙馄饨、牢丸、角儿、扁食、粉角等等 。
饺子又称水饺,原名为娇耳,是中国传统食物之一,在我国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是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 。饺子有更岁交子,团圆福禄、吉祥如意的寓意 。
相传,饺子是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发明的,是张仲景为了救治在严冬中冻伤耳朵的百姓们,所煮出来的饺子,最初是作为药用的,百姓痊愈后也争相效仿 。后世为了纪念张仲景的善举保留了吃饺子的习俗,至今,还有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寓意 。
水饺古时候别称饺子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 。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明朝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 。
三国时期,饺子被称为“月牙馄饨” 。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 。据三国时期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
到南北朝时,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 。又称“偃月形馄饨” 。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追忆北宋汴京的繁盛,其卷二曾提到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角子”,此外,还有“驼峰角子” 。宋四水潜夫周密辑《武林旧事》卷六提到,临安的市场上有“市罗角儿”“诸色角儿” 。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南宋时叫做“燥肉双下角子” 。
扩展资料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 。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 。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 。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 。象征三阳开泰 。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 。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 。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
饺子这一节日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饺子 (中国传统食物)
古代饺子种类名称大全饺子很奇特,它有很多别称,有的地方称为水饺,还有的地方称为角(Jue)子,水包子,淮河以北到山东一带的人民间说法很多的叫扁食(念shì),清代蒲松龄就是这么称呼的 。
饺子不同时段的叫法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 。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成为“角子”,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 。
饺子不同地域的叫法
饺子在各地的叫法也是不一样的 。在普通话中,饺子和扁食是不区分的 。但是,到了一些地区,如河南省、山西省、福建省一些地方方言中,还是区分的 。
在北方,用“扁食”和“饺子”来区分 。像河南的韭菜合,就称作扁食 。扁食是指馅大皮厚的饺子,而饺子是指馅小皮薄的饺子 。在南方,用“馄饨”和“饺子”来区分 。馄饨是指馅大皮厚的饺子,而饺子是指馅小皮薄的饺子 。在胶东地区人们都 叫”箍扎”
历史发展
汉朝时期张仲景首创用于包药物的“月牙馄饨”,后来成为食品,它的特点是馅小皮薄;宋代传入蒙古,成为蒙古族过年必备品“扁食”,蒙古饺子的特点是“馅大皮厚”,并且形状比较扁而且是半圆形的 。元代扁食传回中国 。中国内地高超的烹饪技艺给扁食锦上添花 。元代以后,饺子即成为汉族过年必备品,又结合了两者的作法,称为中国节日食品不可或缺的一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