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思想

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思想

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思想

文章插图
“名不正,言不顺”是儒家的思想 。“名不正,言不顺”出自《论语·子路》,原句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这句话的意思是:名义不正当的话,道理就没法讲通;道理讲不通,事情就办不成 。
名实论的介绍名实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之一,自先秦开始,诸子百家就开始了名实之辩 。名实论之“名”指的是名称、形式,“实”指的是则是内容 。因此名实之辩也可以看作中国的形式与内容之争 。在这场大讨论中,儒家代表人孔子则提出了“正名”的主张,若名不正,则言不顺 。
孔子的正名论所谓正名,就是正名称、名分 。孔子主张“正名”,强调以礼为原则做到名实相符,言行一致 。孔子以周礼为尺度,以理想的"名"去匡正现实,要求人们正其名,言其顺,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孔子认为为君的应该象个"君"的样子,为臣的应该象个"臣"的样子,君之实要符合"君"之名,臣之实要符合"臣"之名 。孔子的正名思想具有一定的认识论和逻辑学意义,第一次指出了事物的名称、概念和实际事物应当相符的观点 。
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思想家
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思想

文章插图
“名不正言不顺”出自儒家的思想 。“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这是儒家思想理论的一种 。
原指在理论上讲不过去的事,就是不合理的事,一定不会成功的 。
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用法:复句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儒家思想的特点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
【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思想】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 。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
“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的思想?
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思想

文章插图
是儒家思想理论的一种 。“名不正,言不顺”,是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的《论语·子路》第3章 。
原文: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译文:子路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 。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 。
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 。
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扩展资料《子路篇》共有30篇,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
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昺《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