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的起源

皮影戏的起源

皮影戏的起源

文章插图
皮影戏起源于西汉时期,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染疾去世,汉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 。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偶玩耍,影子倒映在地上,栩栩如生 。
他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
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观看 。汉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的时候,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
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
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陇东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 。
皮影戏的历史起源在哪?它的发源地又在哪里?
皮影戏的起源

文章插图
皮影戏最早诞生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 。发详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
民间艺术皮影戏是融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为一体的民间艺术 。
皮影,又称“灯影戏”或“影戏人”,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其戏曲内容和艺术效果,通过灯光、亮子、民间乐器、唱腔、操纵的影人共同表现出来 。文化艺术样式北宋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喜好的文化艺术样式兴盛起来,中国影戏由娱神到娱人,由讲经到讲史,达到空前繁荣 。都城汴梁城里多设小影戏棚子,观众不避风雨寒暑,日日皆是 。北宋仁宗时市人表演三国影戏,京师富家子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 。
色彩鲜艳陕西皮影历史悠久,是皮影发源地,几乎遍及陕北,陕南及关中各地 。陕西皮影的传统剧目以文武兼备的神话剧为主,如《西游记》及《封神演义》等 。影子的造型,继承并融汇了汉代画像石的宏大气派,宋代院体画的精致工丽、民间剪纸的装饰纹路、民间绘画的意象表现,传统国画的散点透视,从而形成了造型丰满、线条利落、色彩鲜艳的特点 。
融合剪纸和年画的特点以秦晋皮影为代表的陕西影戏就出现支系庞杂的面貌,仅唱腔就有十余种之多 。在制作皮影的选料以及人物的造型上,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 。西部山西晋中地区、晋西南地区,青海,甘肃等地的皮影选用牛皮制作,形象夸张又不失精细秀丽 。
而以河北唐山为代表北方皮影,影人形体较大,一般选用透明度高、结实耐用的驴皮制作,在造型上,融合了民间剪纸和年画的艺术特点 。占据一隅之地皮影戏由俗讲演变为小说、传奇、公案、史书话本 。在杭州还出现了“绘革社”、“簇影人”等专门为影戏刻制皮影的职业行会组织 。
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也描绘了汴梁市井游乐的场面,其中正在上演的影戏占据了画面一隅 。
皮影戏的发源地是中国哪个省?
皮影戏的起源

文章插图
皮影戏的发源地是陕西 。陕西是皮影艺术的发源地,近代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影戏史略及其现状》中认为:“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秦汉至隋唐当皆以其最盛 。
”陕西皮影主要分为以华县皮影为代表的东路皮影和以凤翔皮影为代表的西路皮影 。
与东路的华县皮影相比,凤翔皮影人物逼真传神,造型大方舒展,配以乡土气息十足的秦腔,皮影戏很受西府群众欢迎 。皮影戏的特点皮影戏的道具主要为影窗,一般的高度是3尺,宽度为5尺,高度最高不会超过4尺,宽度不会超过6尺,主要是以白纸来进行作幕,这样可以能够方便一个人进行操作,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 。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 。同时还会用到油灯一盏,从而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