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答应和常在是怎么回事

清朝的答应和常在是怎么回事

清朝的答应和常在是怎么回事

文章插图
答应,明清时对近侍太监和宫女之称 。在紫禁城的三宫六院内居住着皇帝的一大群妻妾,其中地位最高的是皇后,她主治内宫,声名显赫 。
而地位最低的则是官女子,但答应地位低下,平时很难得到皇帝的宠爱,而答应“无定位”,在清代的皇宫中究竟有多少实难计算 。
常在,清宫妃嫔制度中的低阶称谓之一,比“答应”这最低级妃嫔位分高一级 。秀女入宫后,一般封答应或常在 。然后其中一些晋升为常在,贵人,嫔,妃,贵妃 。清代品级:皇后(1人) 【位同帝尊,不设品级】一品:皇贵妃(1人)二品:贵妃(2人)三品:妃(4人)四品:嫔(6人)五品:贵人(无定数)六品:常在(无定数)七品:答应(无定数)扩展资料:一、答应封号的历史实际上,明代皇宫中便有答应,而且有大小之分,但当时还不是皇帝的小妾 。
程嗣章著《明宫词》中有一首咏景泰帝皇后汪氏的诗云:异代宫闱感废兴,汪钱衰旺互相仍 。若非昔日情偏重,此际殷勤恐未能 。诗中注云:“景泰帝皇后汪氏,英宗北狩时,钱皇后在宫忧劳哭泣,日藉后慰恤,有如妯娌……及英宗复辟,仍令称王妃,后沦落,一兴一衰 。
因于后归国时流涕饮饯,凡在宫所有服御赀器及其故宫人、答应、皆令随后迁外王府 。”这里答应的地位是排在宫人之后的 。二、后妃等级关外努尔哈赤时期还没有后妃制度 。
这时妻妾没有名号,称“福晋”或“格格” 。努尔哈赤的16个妻子都叫“福晋”(下面12帝后妃表中,其大福晋姑且依后来的制度称为皇后,其他称妃子) 。皇太极时期,有了后妃之别,建立了五宫: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 。
入关后,后妃名称多了起来 。顺治十五年(1658)决定采用礼官建议,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 。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 。此外还有女官 。
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 。同时“福晋”、“格格”的称谓仍然存在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用“福晋”和“格格”称呼后宫嫔妃的情况才消失 。后妃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 。
东宫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宫有永寿宫、翊坤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储秀宫 。每宫都有宫女供役使 。
清朝里的“常在”、“答应”分别是什么?
清朝的答应和常在是怎么回事

文章插图
清朝的后宫同辈情形是:皇后(大太太),其次为皇贵妃(大姨太) 其次为贵妃(二姨太 。二人),其次为妃(三姨大 。
四人),其次为嫔(四姨太 。
六人),其次为贵人(五姨太 。人数不定),其次为常在(六姨大 。人数不定),其次为答应(七姨太 。人数不定),最后为宫女 。
宫女最特别,她们的地位是丫鬟,除非被皇帝看中,并且“幸”过,她们到了二十五岁,可以退回本家,另行出嫁,同时期官女的平均数目,在清朝最少,约两千以下 。在这方面,清朝比起来最有“仁政” 。因为,比起唐玄宗的四万宫女来,当然是“仁政” 。
宫女可以升级,但很难跳级 。婢作夫人,要馒馒来 。选进来的秀女就不同 。
宫女要升到贵人或嫔,得经过做答应和常在的阶段,秀女则一进来,便可做到贵人以上 。例如宣宗道光皇帝的和妃,就是由宫女科班出身的;文宗咸丰皇帝的贵妃(后来的慈禧大后),就是由秀女一做便是贵人,由贵人升为嫔,做嫔时候生了儿子(后来的穆宗同治皇帝),皇帝一高兴,再把她升为妃,以至贵妃(大家称为懿贵妃) 。除宫女以外,其他的都是皇帝正式姨太太,永远不能脱离宫廷 。
她们中间,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就分配给她们一起住 。宫女名额按地位来分,一般情形是:皇后分到宫女十人,皇贵妃、贵妃分到宫女八人,妃嫔分到宫女六人,贵人分到宫女四人,常在分到宫女三人、答应分到宫女二人 。进宫以后,通例就不准再回娘家了 。要回娘家,得经过特例恩准 。
清朝慈禧太后年轻时候,当秀女选进宫去,为文宗咸丰皇帝生下男孩,皇帝高兴之余,才“特恩赐”她回娘家几小时,大家认为这是“旷典” 。人不能回家,家人能做到到宫里来探望,就很不错 。家人到宫里来,能在皇宫附近下轿的,更是殊荣 。据濮兰德《慈禧外记》(陈冷太译,台湾中华书局)有一段这类事实的稀有描述:慈禧既离锡拉胡同家中,而入宫闱,从此与家人隔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