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腔体音乐体制和京剧的形成】
由于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由于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且较早地(也可能是最的)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加上秦腔艺人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都给各剧以不同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 。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 。
【秦腔的流行】
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这个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仅西安地共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东班、双寨班、锦绣班等 。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 。秦腔唱腔分为欢音、苦音两种,前者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抒发悲愤、凄凉情感,唱腔音乐丰富多彩、优美动人 。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而清脆 。在脸谱(如秦始皇的金色正三块瓦花脸、带一字须)、身段(如趟马、拉架子、担柴担、水担等)、化妆(如改包头为梳水头)、特技(吐火、吹火、踩跷),以及语言声韵(秦腔是十四韵,内有入声)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唱戏吼起来"被誉为关中十大怪之一 。角色行当分为四生(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六旦(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净(大净、毛净)、一丑,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 。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的称东路秦腔;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称西府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叫汉调秦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西安乱弹(就是中路秦腔) 。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 。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都不发达,中路秦腔起而代之,在整个西北地区均占绝对优势 。
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1万本,剧目之丰富,居我国三百多剧种之首,因时代久远,散佚颇多,据现在统计,仅存约4700多个,而且,这些剧目目前还正以惊人的速度继续流失,如果有关部门不能有效抢救,历代人民用心血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将永诀于世 。
【秦腔艺术特点】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 。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 。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 。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 。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垫板腔等四类 。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均用假嗓 。秦腔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均重唱,名曰唱乱弹 。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之说 。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乱弹,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 。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乱弹,长达数十句之多,如《白逼宫》中汉献帝的哭音乱弹,要唱五十多句,讲究唱得潇洒自然,优美动听,民间称做“酥板乱弹” 。《下河东》的四十八哭,要排唱四十八句;《斩李广》的七十二个再不能,要排唱七十二句 。花脸唱腔讲究“将音”和“嗷音”,调高难唱,能者则成名家 。秦腔曲牌分弦乐、唢呐、海笛、笙管、昆曲、套曲六类,主要为弦乐和唢呐曲牌 。秦腔的音乐伴奏,向称四大件,以二弦为主奏,人称秦腔之“胆” 。琴师在秦腔戏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于舞台前场后部正中 。伴奏音乐擅奏老调,音高为“三眼调” 。三十年代后改用出调(即下把拉法) 。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 。一般戏班,都要按行当建置以“四梁四柱”为骨干的三路角色制 。头路角色包括头道须生、正旦、花脸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须生、二花脸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为三路角色 。各路角色的佼佼者,均可挂头牌演出,其他即为配角 。条件优越的戏班,常不惜重金邀请名角 。各行皆能,文;武、昆、乱不挡的多面手、好把式,又称“戏包袱”,或叫“饱肚子” 。秦腔表演技艺十分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 。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 。如演《黄河阵》,要用五种法宝道具 。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长串焰火,金交剪能飞出朵朵蝴蝶 。除此,花脸讲究架子功,以显威武豪迈的气概,群众称其为“架架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