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的来历( 二 )


如羊肉串和牛丸等小吃也十分受欢迎 。表演则为旱船、秧歌、舞龙舞狮 。部分庙会还有与其相关的表演,如北京地坛庙会上会有皇帝祭地的演出,北京大观园庙会会有元春省亲的表演 。
每逢春节,游园人数极多,乃至一天有数十万人 。至于庙会形式上改不改革、上不上新项目,主办者似乎并不特别在意 。当然,也有一些庙会着手进行改革与创新,多以展示各民族风情为主 。
春节庙会的历史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需要举行祭神仪式 。例如“行像”活动 。“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 。
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 。多时,佛像有千余尊 。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 。
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 。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 。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
庙会的由来

庙会的来历

文章插图
庙会起源庙会上的传统婚礼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反映民众心理和习惯 。它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 。
周代,王为群姓立社,称为太社,自为立社,称为王社 。
诸侯为百姓立社,称为国社,自为立社,称为侯社 。百姓二十五家为里,里各立社,称为民社或里社 。而社神是土地神,为民社的精神支柱,民众向社神祈求风调雨顺,就要进行社祭 。社祭时要有舞乐 。
《周礼?春官》:“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若乐八变,则地示(同祗,土地神)皆出,可得而礼矣;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 。”可见,自古以来,祭神时总少不了舞蹈、音乐 。这对后世庙会上祭神、娱神以至娱人的活动无疑是有深刻的影响 。
所以社祭是中国庙会产生的主源 。其次,因庙会的聚众作用,故庙会又称“庙市” 。传说黄帝时代“日中为市”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有人推测春秋时期已有“庙市”,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寺庙与市场已经发生联系 。虽然这时的寺庙与市场的关系还不密切,其发韧之功殊无争议 。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 。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跟 。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 。
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戒、水陆道场等等 。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 。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 。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 。
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 。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 。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 。
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 。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 。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
而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也就是说更多的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 。这种变化,不仅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 。在宗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助下,使庙会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
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其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 。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 。中国庙会是从古代严肃的宗庙祭祀和社祭及民间的信仰中孕育诞生 。汉、唐、宋时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娱乐形式,尤其经过明清的进一步完善发展,突出商贸功能,从而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庙会起源自哪个朝代
庙会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