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种名小吃叫冷淡杯 , 冷淡杯到底是什么东西?“冷淡杯”一词 , 原本是成都老百姓的俗语 。车辐老在1990年出版的《川菜杂谈》一书就提到过:“有酒无肴恰恰是四川人端‘冷淡杯’ , 吃酒不吃菜的习惯 。”旧时的成都是一座著名的消费城市 , 由于大自然的恩赐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福荫 , 居住在这里的居民过着相对闲适的生活 。那时成都多数平民家庭每天只吃两顿饭 , 上午10点左右吃一顿 , 下午5点左右吃一顿 。到了晚上 , 即使你肚子再饿 , 也只能“打个尖” , 临时吃点东西(这在当时被文人记作“间食”) 。到了夏天 , 市民们喜欢傍晚在院坝里 , 或街沿边摆张小方桌 , 端来几碟煮花生、毛豆角、豆腐干、卤猪蹄、腊肉香肠之类的下酒菜 , 就着老白干或自泡的“跟斗酒” , 边乘凉边“打尖” 。若是左邻右舍也到外面来乘凉了 , 那主人往往会热情相邀 , 让其随意坐下来 , 一起端这“冷淡杯” 。要是邻居也有乘凉“打尖”的食物 , 有时还会把各自的小桌拼在一块儿 , 边饮酒边摆“龙门阵” 。那时候 , 每当有邻居、朋友前来就座时 , 主人都会自谦地说出“请得闹热 , 吃得淡泊”一类的顺口溜 。这般情景 , 也算是旧时成都比较典型的食俗之一吧 。
其次 , 我们还可以来看看冷淡杯的实质内容 。
按照对冷淡杯发“扁言”者的说法:冷淡杯就是冷吃食物 , 故就应当改叫“冷啖杯” 。然而 , 这种解释也恰好说明讲这些话的人其实并不了解“冷淡杯”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内涵 。
传统家庭式的“冷淡杯” , 除了有煮花生、毛豆角、豆腐干等冷食外 。
还会有一些诸如白水冬瓜、米汤煮南瓜之类的“火巴火巴菜” , 但是 , 这样一些热菜并非浓油赤酱的大鱼大肉 , 更不是用名贵原料烹制出来的大菜 。由此看来 , 旧时民间家庭流行的“冷淡杯” ,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清淡 。成都人吃冷淡杯是自寻其乐 , 自得其乐 , 闲适淡泊 , 这就跟他们平常坐茶馆一样 。人们吃冷淡杯时 , 边喝酒边摆“龙门阵” , 上至天文地理国家大事 , 下至邻里吵架鸡毛蒜皮 , 总之是无所不淡 , 无所不摆 , 即使是自己心里的事 , 都有可能在这时候摆出来 。大家一起吃冷淡杯 , 各自的情绪都得到了宣泄 , 从而感觉身心愉悦 。所以我们说 , 冷淡杯这种就餐形式 , 体现的是一种淡中见真、淡中见情、淡泊自然的氛围和境界 。
其三 , 我们还可以从成都人的语言特色去看“冷淡杯” 。
成都人不但爱吃 , 会耍 , 而且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也很有特色 , 就连市井俚语里边的许多“言子” , 都称得上精辟、独到 。比如人们嘴上经常挂着的“扎起”、“坤起” , 比如现在全国人民都熟悉了的“雄起” 。即使是冷淡杯中间的“冷淡”二字 , 也可谓含义准确、含蓄雅致 。当今的“冷淡杯” , 绝不是指冷吃食物 , 而是寓意吃得清淡、简单 。
再说那个“啖”字 , 成都人平常多喜欢把它用得“意味深长”、“形神兼备” 。《辞源》里对啖的解释为:啖 , 吃或给人吃 。汉王充《论衡》:“仓卒之世 , 谷食乏匮 , 人民饥饿 , 自相啖食 。”宋苏轼《食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 , 不辞长作岭南人 。”啖 , 又作?、? 。又称吃饭 , 讥讽人无用 。《北史贺若弼传》:“上曰:‘我以高频扬素为宰相 , 汝每昌言此二人唯堪?饭耳 , 是何意也?”所以 , 成都人常把那些爱占小便宜、喜欢“吃欺头”的人呼为“啖娃儿” 。“啖”字用在这里 , 显然只剩下贬斥、讥讽之意了 。
综上所述 , 对成都冷淡杯这种就餐形式和经营形式 , 我们还是应当用“冷淡杯” , 如果我们片面的理解并将其改名为“冷啖杯” , 那这里的“啖”就显得有些对食客不恭 , 当然 , 也有损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 。
攀枝花有什么好吃的美食攀枝花作为一座移民城市 , 在饮食文化上具有开放和兼容的特性 。从美国快餐到法式咖啡吧 , 从北方的面食到南方的小吃 , 在攀枝花都能吃到比较正宗的味道 。东南西北各地风味小吃 , 林林总总 , 五花八门 , 皆汇聚于此 。
- 佛经表示。大海龙王鬼神都会说梵语,这是什么原因?
- 《印度合伙人》原型是什么?
- 债务代偿是什么意思?
- 5P是什么?
-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 咖啡伴侣是什么 咖啡伴侣是什么东西
- 祈福任务流程是什么?
- porsche是什么牌子的车
- 休克的正确补液原则是什么
- CBC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