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的意思

“峰峦如聚 , 波涛如怒 , 山河表里潼关路”的意思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的意思

文章插图
峰峦如聚 , 波涛如怒 , 山河表里潼关路的意思是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 , 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 , 内有华山 , 山河雄伟 , 地势险要 。
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 , 层峦叠嶂 。
聚:聚拢;包围 。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 。该句出自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 , 全文如下:峰峦如聚 , 波涛如怒 ,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 意踌躇 。
伤心秦汉经行处 ,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 , 百姓苦;亡 , 百姓苦!白话文释义: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 , 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 , 内有华山 , 山河雄伟 , 地势险要 。
遥望古都长安 , 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 , 引发无限伤感 , 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 , 百姓受苦;一朝灭亡 , 百姓依旧受苦 。
扩展资料作者简介:张养浩(1269—1329年) , 汉族 , 字希孟 , 号云庄 , 山东济南人 , 元代著名散曲家 。诗、文兼擅 , 而以散曲著称 。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
创作背景:张养浩为官清廉 , 爱民如子 。天历二年(1329年) , 因关中旱灾 , 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 。他命驾西秦过程中 , 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 , 感慨叹喟 , 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 , 尽心尽力去救灾 , 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 。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 , 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张养浩途经潼关 , 看到的是“峰峦如聚 , 波涛如怒”的景象 。这层描写潼关壮景 , 生动形象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 , 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 , 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 , 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
山本是静止的 , “如聚”化静为动 , 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 , 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 , 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 , 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 , 一个“怒”字 , 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 , “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
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 , 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 , 如此险要之地 , 暗示潼关的险峻 , 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 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 , 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
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 , 凭吊古迹 , 思绪万千 , 激愤难平 。“望西都 , 意踌躇” , 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 ,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 。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 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 , 是令人“伤心”的 。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 , 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 , 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触目惊心 。第三层(末四句) , 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 , 它们兴盛也罢 , 败亡也罢 , 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一个朝代兴起了 , 必定大兴土木 , 修建奢华的宫殿 , 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 , 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运用什么修辞?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的意思

文章插图
运用了比喻修辞 。“聚”指峰峦重重迭迭 , “怒” , 指波涛翻滚激荡 , 表面写潼关气势雄伟、是险峻异常的要塞 , 实际写作者心潮澎湃 , 思绪万千 , 修辞上这是一种巧妙的比喻 , 但同时又描写了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