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午不食科学吗?对身体有害吗?过午不食的15个理由( 二 )


晚上少吃点是对的,有利身体健康 。但你们若去泰国等信奉小乘佛法的地方去看他们的僧人吃饭,中午吃得巨多,一坛子食物,好吓人,这样会严重加剧肠胃负担和心脏供血负担 。且头天中午到第二天早晨时间隔太久,胆汁长时间不分泌出来易得胆结石 。所以普通人我不建议过午不食,晚上少吃点就行了 。

过午不食科学吗?对身体有害吗?过午不食的15个理由

文章插图
过午不食科学吗? “过午不食”,实际上是佛家戒律,这个“午”,是指正午,大概是中午11点到下午1点这段时间,过了这段时间,就不能吃东西了 。
后来网上开始流传“过午不食”减肥保健 。过午不食,晚饭不吃,对健康有好处吗?当然没好处 。
网上有人讲,古代人就不吃晚饭,实际上这是胡说 。翻翻古书,很容易找到古代人一日三餐饮食习惯的证据 。
上古时期老百姓普遍是两餐制,一天两顿饭 。第一餐叫“朝食”,大概是上午9点吃;第二餐叫“
脯食”,大概是下午4点吃 。《孟子》里讲“饔飧而治”,饔就是朝食,飧就是脯食 。这么吃,主要是当时生产能力低下,粮食有限,不得不这么吃 。
研究古代食制,很多学者认为秦汉以前,老白姓都是一天吃两顿,实际上也未必 。比如《庄子·内篇》说,“适莽苍者, 三餐而返, 腹犹果然”,战国时《日书》里也有记载,傍晚和夜间,还有一顿叫“暮食” 。看起来那时候已经有一天三顿的吃法 。但有学者说,可能在当时,有钱人已经开始一日三餐,老百姓还是吃两顿,或许有道理 。
但《战国策·齐策四》又有“士三食不得餍,而君鹅鹜有余食”的讲法,意思是读书人一天三顿都吃不饱,你这里鸭鹅吃不了,看起来那时老百姓也流行一日三餐了 。
不管当时老百姓怎么吃,但据《周礼》讲,王肯定是一日三餐,早上吃“朝食”,之后吃“燕食”,燕食就指午饭和晚饭 。所以,上古时候,特权阶级,无疑是一天三顿 。老百姓可能吃不起,一天两顿就凑合了 。所以,第一,两餐制,就算有,也不是为了养生,确实是没饭辙 。第二,如果古人认为两餐制有助于养生,特权阶级肯定第一个上,何必吃三餐祸害自己的身子 。
古代特权阶层吃的好,不但有三餐,还有四餐制 。比如汉朝帝王就是法定四餐制 。班固《白虎通》还解释了原因,说,“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 。”这是把四餐跟四方、四时相对,其实就是给帝王多吃找借口 。
学者估计,魏晋以后,一日三餐就比较普及了 。到了隋唐,基本上甭管有钱没钱,大家至少都是一天三顿 。那时候,也就有了“中餐”、“午餐”这类词汇,比如贾岛《送贞空二上人》诗云:“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时”,就管午饭叫“中餐” 。白居易《咏闲》云:“朝眠因客起,午饭伴僧斋”,就叫午饭了 。
但满人的习惯是两餐制,所以清朝皇宫的食制,都是一天两顿,连皇上也不例外 。不过老百姓该怎么吃还怎么吃,不跟皇宫里一个讲究 。而且,实际上皇族也不是真的一天两顿,正餐之外还有加餐,大概也是一天四顿 。
所以说,网上所谓古人都是一天两顿的说法,很滑稽 。古人也是人,肚子饿了也难受,有条件谁受那个穷罪 。
说回营养去,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不吃晚饭也没好处 。
首先,一餐混合膳食消化吸收的过程,大概是4-6小时,刚好适合一日三餐 。而且,人体内消化酶的分泌,也有早、午、晚的节律性 。
另外,不吃晚餐,中午之后就不吃东西了,从大概12点到转天上午8点,整整20个小时不进食,这才真叫吃饱了撑的 。
两餐之间间隔时间太长,从保健的角度讲,主要有以下几种坏处:对免疫功能的,对大脑的,和对心脏的不利影响 。
两餐之间间隔时间太长,不利于稳定血糖 。低血糖会导致应激激素浓度升高,比如糖皮质醇,这种激素会增加机体蛋白质分解,造成肌肉丢失 。糖皮质醇是强烈的免疫抑制剂,长期糖皮质醇水平过高,对维持正常免疫功能非常不利 。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也是一类升血糖的应激激素,这东西浓度升高也不好,除了一些不适感之外,主要容易诱发心率不齐 。还有可能增加人体氧化应激压力,简单说就是造成自由基增多 。
中枢神经的食物主要是葡萄糖,低血糖还会造成大脑能量供应不足,降低脑力劳动者工作效率 。长期低血糖,不让中枢神经细胞吃饱,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中枢神经损伤,这类损伤多是不可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