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别称( 二 )


湖南在原始社会时为三苗、百濮与扬越(百越一支)之地,据宁乡县、安乡县、津市、澧县、道县和平江县等地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证明,湖南境内在40万年前有旧石器时期的人类活动,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种植稻谷,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湖南的先民就开始过定居生活 。
湖南的别称是什么 湖南有哪些别称1、湖南省有三湘、芙蓉国之称
2、“三湘”得名虽然有很多说法,但大多是附庸风雅,其实“三湘”与“四水”合称,都是指湖南的地理环境 。四水指湘资沅澧四条河流,且以最大的河流湘江而简称“湘”;三湘则是指秦灭楚时,湖南境域内基本就是楚之三郡洞庭郡、黔中郡和苍梧郡 。秦灭楚后将洞庭郡和苍梧郡合而为一,成为长沙郡,合楚之黔中郡和巫郡为秦黔中郡 。后世以湖南境域基本为楚之三郡而称为三湘 。
3、芙蓉国,借指湖南 。因为唐宋时代,湖南湘、资、沅、澧流域多芙蓉,故有此称 。湖南堪称芙蓉之国 。1961年秋天,毛泽东为答谢周世钊、李达、乐天宇所赠礼物和诗,写下咏叹湖南风物的《七律·答友人》 。其中,有“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句 。诗中,毛泽东既是赞叹湖湘文化之悠久、绚烂,更是因为毛泽东对牺牲了的许多亲朋故旧的追怀 。故乡湖南,在诗人的梦里,那遍地绽放如同朝霞的芙蓉,就是这个古老省份的象征 。同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68岁生日 。当天,他又写了一封信给湖南省副省长、同学、诗友周世钊,其中引用了古诗词: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朝云薜荔村 。”“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 。”
三湘是湖南的代称三湘原指三湘,湖南别称 。“三湘”是“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 。
“三湘”得名虽然有很多说法,但大多是附庸风雅,其实“三湘”与“四水”合称,都是指湖南的地理环境 。四水指湘资沅澧四条河流,且以最大的河流湘江而简称“湘”;三湘则是指秦灭楚时,湖南境域内基本就是楚之三郡洞庭郡(湘中)、黔中郡(湘西)和苍梧郡(湘南) 。
秦灭楚后将洞庭郡和苍梧郡合而为一,成为长沙郡,合楚之黔中郡和巫郡为秦黔中郡 。后世以湖南境域基本为楚之三郡而称为三湘 。任何经过文人再加工的解释内容,都只是原始含义的引申 。
由于洞庭湖地处湖南北部偏东,地形以湖泊、平原、丘陵为主,明显不同于西边和南边的崇山峻岭 。这样,洞庭湖辐射区域是湖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名为“湘中”;西部雪峰山脉名为“湘西”,南部靠近南岭山脉名为“湘南” 。
相关说明
注意,“三湘”概念里是没有湘北湘东的,地理上靠北的长沙益阳岳阳等,历史上都是称湘中 。湖南在历史上全省曾分为三道,民国3年(1914年),湖南分为湘江道(驻长沙县)、衡阳道(驻衡阳县)、武陵道(驻常德县)和辰沅道(驻凤凰县,后迁至芷江) 。民国5年,省府裁撤武陵道,这时全省分为三道,一直延续到道制取消 。
众所周知“沅水”流经湘西地区,在常德德山注入洞庭湖,而湘水流经长沙、湘阴后注入洞庭湖,因同一归属地,故称“沅湘” 。屈原在投江前作的《怀沙》里说:“浩浩沅湘,分流汨兮 。修路幽蔽,道远忽兮 。”
在《离骚》里也说:“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唐代戴叔伦也有“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的诗句流传在世 。由此可见在古时就已有“沅湘”之称 。
【湖南别称】与上述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