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年节的由来

侗年节的由来:相传 , 当地有个德高望重的族首 , 因拒绝向汉人进贡 , 被汉人包围了起来 , 族首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与乡亲们的安全 , 于是就挺身而出 , 被汉人成军戍边 。后来这位族首获准从边疆回乡 , 这天正好是农历十一月三十日 , 乡亲们吹芦笙、弹琵琶 , 敲锣打鼓地去接这位族首 , 后人们就把这天称之为侗年 。
侗年节一般是一天 , 如开设有琵琶歌堂唱歌或者是吹芦笙踩芦笙堂时 , 可延续三到五天 , 也有的延续七到十天 。侗家在过侗年的时候 , 主要吃鲤鱼、猪肉、豆腐、腌鱼等 , 特别是冻鱼 , 这种鱼是需提前制作的 , 用鲤鱼、豆腐 , 佐料等煮熟 , 然后放到第二天冷凝成冻后就可以食用了 , 也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 。
榕江县侗年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有赛马、斗牛、斗鸟、吹芦笙以及唱琵琶歌 。在这天 , 男女老少都要穿着民族盛装 , 然后聚集在一起 , 老少们通过参加这个活动来取乐 , 而男女青年们除此外 , 还有另一个目的 , 就是播下爱情的种子 , 也就是两人相互认识 , 初选自己的心上人 。
侗年是哪个民族的节日的侗年是侗族的 。
侗年是侗族的传统节日 , 侗语称“凝更” 。在侗族节日中 , 侗年为侗族最大、最隆重的节日 , 像汉族过春节一样热热闹闹 。但是 , 各地侗族过侗年的时间先后不一 。黔东南州南侗方言区多在农历十月底至十一月初之间举行 , 北侗多在十一月底至十二月初举行 。
相关习俗:
侗年是侗族感谢祖先保佑的一个传统节日 , 是侗族家人团圆 , 庆贺丰收的节日 , 同时又是侗族文化大展示的节日 。
侗年主要内容有打糍粑、酿酒、杀猪、宰羊、杀鸡杀鸭、煮油茶、祭拜祖宗、同吃团圆饭外 , 更借此机会进行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 如唱山歌、踩歌堂、赶花园、“鞍瓦”(侗语 , 即放牛打架)等 。侗年是侗族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形成的本民族独有的一种节日 ,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2011年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寻找侗年本文发表于澎湃新闻“私家地理”栏目
对于侗族人民来说 , 每年“冬至”前后 , 是庆祝丰收 , 吃冬祭祖的节日 , 也称过“侗年” 。
侗年在侗语里称“凝甘” 。对于侗族人来说 , 侗年就是“冬节”的意思 , 作为农耕民族的侗族非常注意时令 , “冬节”是侗族地区一年一度的冬季节日 。“侗年”是比较后来的叫法 , 在少数地区 , 侗族冬节和汉族春节过得一样热闹 。
侗族的“冬节”从“吃冻”演变而来 , 因此也叫“吃冬节” 。“吃冻”就是以吃“鱼冻”为主 , 这道菜只有在气温变冷的冬天才能做 。
侗族先祖以渔猎为生 , 对鱼情有独钟 。侗族人过任何节日都离不开鱼 。每年冬节前后 , 侗民们都会在自家的鱼塘里抓来肥壮的鲤鱼 , 用酸汤水把鱼煮熟 , 第二天待汤汁冷却凝冻 , 变成味道鲜美的“鱼冻” 。节日当天便以冻鱼祭祀祖先并宴请宾客 , 故叫“吃冻” 。鱼冻虽带着冰冰的凉意 , 但它的软滑爽口是侗族人喜欢的口味 。
鱼冻是侗族人过“冬节”必不可少的传统佳肴 , 过去冬节主要以吃鱼冻为主 , 现在过冬节其他美味佳肴也应有尽有 。慢慢人们把“吃冻”叫成“吃冬”或“过侗年 。有些地区把“吃冬”称为过小年 , 春节为大年 。
传统的侗年 , 没有统一日期 。不同地区的侗族人过冬节的时间先后不一 , 一般在农历十月下旬到十一月下旬这段时间 。即使同一地区 , 各个寨子吃冬的时间也不同 , 有的地方比如榕江的乐里七十二寨 , 把过侗年的寨子分成好几个片区 , 按顺序来过 , 因此整个月都在陆续过侗年 。
侗年的活动内容与仪式 , 各地大体相同 。过节当天主人家都得准备好几桌饭菜 , 邀请亲朋好友来聚餐 。因此都要杀鸡宰鸭、开田捉鱼、祭祖祭神、要蒸糯米饭、打糯米糍粑、酿米酒来招待亲友 , 所谓“今年吃完冬 , 来年好轻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