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有哪些

元宵节的起源: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两千多年的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皇宫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从此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了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
元宵节的习俗主要有吃元宵、耍龙灯、猜灯谜、闹花灯、舞狮子、祭门、祭户、划旱船、踩高跷、逐鼠、送孩儿灯 。分别如下:
1、吃元宵:元宵又被称为“汤圆”、“圆子”、“汤丸”,生意人还将其称为“元宝”,属于节日食品 。在元宵节吃汤圆象征着家庭像月亮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
2、耍龙灯:龙是中华的图腾,将其视为吉祥的象征 。“耍龙灯”也就是“舞龙”,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很普遍了,“耍龙灯”的表演通常就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 。
3、猜灯谜:又被称为打灯谜,每到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灯笼,燃放烟火,后来就有人在纸条上写上谜语,贴在花灯上供人们去猜 。具有启发民智又可以迎合节日氛围的特点 。
4、闹花灯: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且延续于后世 。而正月十五,就是一年一度闹花灯的最佳时节 。正月十五观灯已经成为了山西民间群众自发活动,在这一天,大街小巷都会高挂灯笼,吸引观众观赏 。
5、舞狮子:又被称为“狮子舞”、“狮灯”等,每逢元宵节或者重大庆典的时候,都会邀请舞狮来助兴 。舞狮源于三国时期,在南北朝的时候开始流行,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
6、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两种 。祭祀的方法就是将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
7、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来属于百戏的一种,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 。
8、划旱船:也称跑早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的动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一般是由两片薄板,据成船形,以竹木扎成 。
9、逐鼠:这一习俗源于民间习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养蚕人家所说的 。
10、送孩儿灯:简称“送灯”,就是在元宵节前,娘家人送花灯给新嫁的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不育之家,以求添丁进口 。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在不断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2008年,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赏花灯
元宵节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元宵佳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 。
舞狮子
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 。元宵节舞狮子,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的美好意愿 。
元宵节的习俗来历是什么?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