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头上戴着的叫什么名字

古代帝王头上戴着的是冕旒 。
冕旒是中国古代礼冠的一种,传说兴起于黄帝,到周代的时候逐渐发展完善,是礼乐制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物品 。在古代的时候,帝王、诸侯以及卿大夫参加重大活动时都必须佩戴冕旒 。
帝王戴的冕冠,顶端具有一块长形冕板,叫作“延”,“延”一般是前圆后方,用来象征天圆地方,延的前后檐,垂有若干串珠玉,用彩线将其穿组,叫作“冕旒” 。据说冕旒的目的就是为了“遮明”,意思是王者事观事物,不可以“察察为明”,也就是说,身为领袖,必须洞察大体而不能包容细小的瑕疵 。
从冕旒的结构来看,“冕”就是本体帽子,“旒”则是帽子上面垂下来的珠子,而“旒”的多少,恰好也反映着级别,据《周礼》里面记载,“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 。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穿高于规定的礼服,不然就要受到惩罚 。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是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就成为了帝王的代称 。
冕旒由周代的贵族阶层普遍使用,在秦汉时期成为了帝王专用的物品,在宋代的时候慢慢没落,在清军入关以后,传统的“冕”就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
古代皇帝头上戴的东西叫什么?这个叫冕旒 。
【古代帝王头上戴着的叫什么名字】冕旒,古代汉族礼冠之一种 。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 。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 。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 。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 。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 。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 。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
皇帝头上戴的东西叫什么名字?严格来说就叫冕,要突出皇帝的冕可以叫“帝冕”
皇帝的冕分4部分,束头发的圆筒是“冠”,冠上的板子叫“延”(冠加了延就叫“冕”了),一串串珠子叫“旒”,还有两边有两根绳子绑两块玉垂在两耳旁的叫“充耳”
皇帝的冕有十二根旒,只有皇帝可以戴 。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士无冕
冕,古代汉族礼冠之一种 。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 。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
冕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 。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
中国皇帝带的冠叫什么皇帝的帽子称为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 。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 。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 。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