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文化知识

清明节的文化知识

清明节的文化知识

文章插图
关于清明节的文化知识关于清明节的文化知识,在传统文化中,这是一个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的特定日子,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传递着饮水思源、敬畏感恩的情感,下面是关于清明节的文化知识 。清明节的文化知识1清明节对于中华儿女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它是为了纪念祖先、缅怀亲人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追思祖宗的美德表现 。
清明祭祖体现了中华民族尊亲敬祖、崇宗隆嗣的传统观念,其核心是儒家伦理的忠孝文化 。中国的民俗信仰源远流长 。人类源于对梦境、生育和死亡等现象的不解,产生了最初的信仰,即“灵魂” 。原始初民相信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人死之后,肉体可以腐烂消失,而灵魂却会永生不朽 。
并且在人们的意识中,灵魂是有血缘远近亲疏之别的 。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追思祖宗,启发后人的一种美德行为 。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论语·为政》)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孝道观念,成为今人敬孝、感恩、处事的行为准则 。这种孝道礼仪,既可以表现为对先祖的感恩之情,也可以表现为对去世故旧、革命先烈的.怀念之情 。它既可以为今人搭建与前人之间和谐的代际关系,也可以为人类营造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氛围 。
今天我们通过祭祖活动,宣扬崇亲敬宗、尊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风尚,正是儒教伦理“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精神内核的体现 。大而言之,中华民族统称为炎黄子孙,本身就是一个血族亲缘集团 。每年清明节的陕西黄帝陵祭拜,正是海内外华人对我们整个民族祖先认同的真实反映 。
因此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得以传承,与清明时节对祖先的“祭亡以礼”是分不开的 。当然,我们提倡的孝道是亲人在世时的尊敬、善待和照顾,而不是亲人去世后奢排的葬礼、高大的陵墓和扫墓的铺张 。倘如此,就玷污了清明这一“祭祖传国粹,易俗尽孝心”的传统美德 。清明踏青是中华民族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活动,其核心是古人顺应天时、和谐共生的朴素理念 。
天道有序,万物有节 。清明节气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万木萌发,人们在清明节气踏青游春可谓顺应天时,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体现,也是热爱生命的真实表现 。清明节的别称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古人有清明节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也叫祭祖节,指祭祀祖先的节日,同时行清节是清明节的别称,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
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清明节的文化知识2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有:踏青、植树、放风筝、扫墓祭祖、插柳、拔河等 。

1.踏青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 。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

2.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
3.放风筝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