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玩十大收藏家

中国古玩十大收藏家

中国古玩十大收藏家

文章插图
大家都熟悉的才叫十大收藏家,马云,王健林,刘益谦才是顶级富豪收藏家,都有专业人员把关,仇国仕,李鉴宸这都是他们这些人主要参谋,十大收藏家一定要有钱,没钱玩什么,最后自己只能角落里面哭,吃糠咽菜么 。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介绍
中国古玩十大收藏家

文章插图
如今,马未都是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的馆长,成了中国古玩收藏圈子里如雷贯耳的人物 。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
马未都,人称“马爷”,有“京城第一收藏家”之美誉;2008年,继易中天、于丹之后,他走上“百家讲坛”,成为家喻户晓的收藏名家 。马未都从70年代末开始了收藏之旅,至今个人藏品已有数千件(套) 。1996年,他做出了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很多人认为马未都今天的成就源于昔日的好眼光,是他抓住了时机,比其他人“动手早” 。
其实不然,在马未都看来,今天的事业完全拜过去的“不务正业”所赐,是兴趣这株旁枝茁壮发展成了今天的参天大树 。正是因为当年的“执迷”,才有如今的“有悟”;接着,他又把这“悟”通过他的私人博物馆、著书和百家讲坛,传递给了千千万万热爱收藏的人们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故事1981年,26岁的马未都还是一名机床铣工 。
作为文学爱好者,他写了篇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 。《中国青年报》整版刊登了这篇小说,谁都没想到,马未都的命运从此改变 。小说发表后,马未都被调任为《青年杂志》的编辑 。
在文学最璀璨的时代,这是个特别优越的身份,哪位读者投稿,他随手写一句“稿子可以,你来一趟”,别人就乐颠颠地来见他了 。他就在那时发掘了王朔、苏童,办公室的常客还有刘震云、莫言等人 。在编辑之外,马未都也一直在坚持创作,而且成绩斐然,中青社曾为他和顾城举行过大型座谈会,他代表小说,顾城代表诗歌 。
而就在文学事业如火如荼时,马未都却选择了江湖隐退 。他说:“我原来觉得文学神圣得要死,误认为我可以一辈子弄文学,后来只干了十年,在看到文学兴盛和衰退的速度、看到文学业内那种龌龊的嘴脸后就放弃了 。”1990年,马未都从文坛消失,进军影视圈,跟王朔、刘震云等人,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马未都担任秘书长,随后推出家喻户晓的《编辑部的故事》 。随后,“海马影视创作室”制作了《海马歌舞厅》 。
片子还未拍完,影视事业也正如烈火烹油,马未都却在攒足第一桶金后,渐渐淡出影视圈,一头扎进了当时还很冷门的古玩收藏领域,开始了淘宝之旅 。“文人马未都”变成“商人马未都”,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型,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 。当时,中国古玩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 。马未都的寻宝历程只能从“菜市场”开始 。
那时候菜农来北京卖菜,顺便会捎上自家最值钱的老物件 。马未都从两块钱的“官窑”开始买,直到它升值到20万 。“那时你去地摊上,满地都是宝贝,我只是在宝贝中进行挑选 。”1982年,马未都用1600元买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四扇屏 。
自此,他的收藏热情一发不可收拾 。摊上淘到的瓷器买回家,他躺在被窝里,一宿一宿地摸着看 。“一是养眼,二是琢磨 。
”在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艺术品价值的时候,他已经“入道”深矣 。这段时间,他成功地混迹在地摊中“捡漏” 。淘到一个雍正官窑的盘子 。
1987年,这样一个盘子不到500元人民币(当时公务员的收入每月只有二三百元),今天,已经拍卖到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 。马未都的与众不同是他不仅热爱收藏,更喜欢研究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 。1993年,马未都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收藏著作《马说陶瓷》,被广大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 。1997年,观复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展出面积400平米 。
这是内地第一家私立博物馆,马未都又多了一个身份——“博物馆馆长” 。后来,他陆续在杭州、厦门、上海等地建了地方馆 。他打算在中国建立10座“观复”,“让展览如推磨盘一样转起来” 。
坊间流传:“马未都玩什么,什么就涨” 。所以,虽然门儿清,他却从不对文物估价 。他做《百家讲坛》主讲人,做脱口秀,都以普及收藏文化为目标 。马未都之所以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屡次成功转身,实现传奇人生,除了过人的智慧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最重要是凭借对时事的精准判断和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