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效课堂( 四 )


它认为课堂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两唯”的核心是“学”和“学生”,主张“让深度学习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上” 。高效课堂的重点是“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效课堂认为,素质教育的“素质”其主要内涵正是学习能力 。
我们固然承认可以灌输,但无法靠灌输获得 。从学习的本意说,学习就是“经历中体验”,学习是“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是“情感的交融与共鸣”高效课堂的立场是捍卫“学”的神圣 。学习是学生“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必须“把学习还给学生”,这是“事归原主” 。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教师“角色” 。
传统的教学是把教师定位在“二传手”上,高效课堂主张教师要敢于和学会放手,发动“一传” ,让学生和知识直接对话 。因而,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而是“发动学习”的人,所谓发动学习,即激励、点燃、唤醒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即条件”,高效课堂对教师的挑战是,他应有能力为学习提供“可能性” 。高效课堂的三个抓手:组织抓手是小组,流程抓手是模式,教学目标抓手是导学案 。
高效课堂的小组有别于传统的小组,小组理念是“同质结对异质同组、组内分对”,小组是作为“独立学习组织”而存在我们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小班化” 。高效课堂的普适性模式即“五步三查”,这套模式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模式”,它不是从学科教学的知识规律本身产生出来的,而是基于学习者对学习、生活的认识和成长规律总结出来的,因而适用于所有学科和所有学段 。高效课堂的导学案不同于教案和“讲学稿”,它是“引导学习的设计”,是学生自学的“路线图”,是课堂教学的“施工图”福建师范大学魏为燚先生认为:学习的自主度决定课改的成熟度,培养学 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高效课堂应有的显著特征 。近年来,以“先学后教”“高效课“能力导向“索养导向”等作为关键词的教学改革,其改革的核心均是转变教学关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还学生在课 教学改革,成为中小学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 。
纵观各种卓有成效和颇具创见的教学改革,其改革的核心均是转变教学关系,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独立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应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教”应努力转化为学生的“学” 。有些教师很强调自己的教,力求把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明白易懂,学生往往用不着再思考,生深层的智力活动也未参与其中 。
实际上,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 。任何成功的教学改革,只有充分发动和依靠学生才能实现 。教师应当相信学生都具有独立学习的潜能,应当充分放手让学生在先学过程中摸索,不能急于求成 。
课堂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教师的教要支持和帮助学生的学,而非使学生屈从于学校以及教师的教;教师应改变以往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的情况,摒弃那种学生学不会、不会学的担心,避免出现过度教学甚至包办代替学生学习的现象 。教师要将学生视为独特的个体,而不是根据其外显的能力将其分类分等学生的学习结果是有相对性的,教师不能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并帮助他实现其能力范围内的最大发展 。同时,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 。学生表达自己个性化的观点表明学生不是在记忆,而是在独立地分析和思考 。
自信心是决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内在因素,是培养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及责任感的源泉 。当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学好的时候,其精神状态也会变得不一样,对学习不再有畏难情绪,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进而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有成就感的行动 。“教是为了不教 。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突出表现为“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给,你收”,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处于被剥夺的状态教学也被看成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一行为 。这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活力,也使教学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苦教”的根源 。“不教而教”在教学关系上倡导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其中隐含着“教学”既不是“教”,也不是“教”和“学”,而是“教学生学的重要理念 。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