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正月十四是什么节日

四川正月十四是当地传统的“蛴蟆儿”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敲锣打鼓,并且举着“蛴蟆儿”的灯笼,在最后就会把这些灯笼插在田间地头 。在这一天举办“蛴蟆儿”节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以及憧憬 。
正月十四是农历正月的第十四天,同时它也是汉族的传统节日,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风俗文化不同,因此人们的庆祝方式也不相同,不过大部分地区的庆祝方式有拜临水娘娘、喝亮眼汤、试花灯等 。
中国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也就是“顺天圣母”的诞辰,因此四川正月十四也就是为了纪念“顺天圣母”的诞辰而设定的节日 。
按照传统的习俗来看,春节到正月十五是最后的高潮,不过在宋朝时期,从正月十三到十七为止,这个阶段都叫元宵节,正月十四夜也是元宵节的,这一天大部分地区都会喝亮眼汤,传说在这一天喝亮眼汤可以使眼睛变得更加明亮 。
有些地区在这一天还会举行花灯节,在当天人们会走出家门去观看那些壮观的场景 。尽管节日的表达形式不同,但是都蕴含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
蛴蟆节的来历节日时间:农历正月十四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四川省南充市灌赤片方言地区及附近地区
节日起源:清朝年间蛴蟆瘟
节日活动:制作蛴蟆笼笼,送下河;摇嫩竹
节日意义:摇嫩竹祈求长大,送蛴蟆祈求健康,过十四送年
设立地点:四川省南充市灌赤片方言地区及附近地区
设计机构:民俗自然形成
设定时间:约200年
节日来历
据传在清朝年间,一场突如其来的“蛴蟆瘟”袭击了当地村民,后来有一位高僧指点,于是当地乡亲就用自制的“蛴蟆灯”,挥舞着捆扎的火把,抬着彩龙,敲锣打鼓地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赶走“蛴蟆瘟” 。从此每年的正月十四晚,家家户户扎“蛴蟆灯”,送“蛴蟆瘟”的风俗延续到了现在 。
蛴蟆节的主要活动就是送蛴蟆灯和小孩子摇嫩竹,正月十四一大清早,乡亲们就开始忙碌着制作“蛴蟆灯” 。“ 蛴蟆灯”由嫩竹制作,先用细竹篾编成竹环,再取一定长度的竹子,将最上方的两个竹节敲破,然后向中间挤压,形成纺锤状,将竹篾环编扎进去,再在灯壁下方保留一个小孔,点灯时使用 。竹灯的表面再糊上一层白纸,插入蜡烛就算完工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式各样新奇的“蛤蟆灯”增多,有灯笼形的、四方形的、葫芦形的 。今年“蛤蟆节”中最牛的蛴蟆灯”是当日的兔灯 。由于在人们心目中蛴蟆灯是瘟疫的象征,所以扎好的灯只能插在室外的土里,而不能带进家中 。当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就点燃自家的“蛴蟆灯”,吹着唢呐、敲着锣鼓、抬着彩龙、挥舞火把,浩浩荡荡地朝村边的小河走去……
到了桥头,对彩龙祭祀完毕后,人们就会把“蛴蟆灯”插入土中或者放入河里 。漫山遍野灯影晃动,密集得像夏夜天空的繁星,气势十分热闹壮观
正月十四是什么节日?正月十四是作为农历正月的第十四天,同时它也是汉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各地因地理环境、风俗的不同而有着别具特色的庆祝方式,如拜临水娘娘、伏羲诞辰日、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等等 。
【四川的正月十四是什么节日】扩展资料:
1、拜临水娘娘
汉族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 。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
于是汉族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 。其实,是妇女们在没有地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护神,也是她们畏惧难产而鼓舞自己的一种方式 。
2、喝亮眼汤
新昌有正月十四喝亮眼汤的习俗 。汉族民间有个说法,这十四夜亮眼汤一喝,就说明春节也过得差不多了,大家得开始振作精神开始新一年的工作 。那么,这传说中的“亮眼汤”到底是什么样的?汤中到底藏着怎样的历史呢?
一般来说,春节到正月十五是最后的高潮 。不过在宋朝,从正月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七为止,这个阶段都叫元宵节,正月十四夜也是在元宵节里的,所以那天就要喝亮眼汤 。
除此之外,正月十四夜,平常人家还会在自家的各个角落里撒上乌梓,因为据汉族民间传说,角落里倒一些乌梓,可让老鼠眼睛瞎掉,猫的眼睛更亮,把老鼠都吃完,这样就可以保护粮食不让老鼠吃掉 。
乌梓其实是山上的一种野果,由于乌梓用新昌话讲就像“眼珠子”,意思就像多双眼睛盯着自家的粮仓不被老鼠侵害 。说来说去,这十四夜是跟“亮眼”的确有蛮大关系的,喝上一碗亮眼汤,然后用雪亮的眼睛去欣赏元宵灯会,以美好的心情来迎接新的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