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江南教学反思( 三 )


学生明白了作者这是第二次赴京上任,写这首诗是在上任的途中 。这次上任,实行改革的道路坎坷,自己前途未卜,此去不一定能回到家乡 。写“还”字是为了表达他强烈的回家愿望 。“明月何时照我还”是他的忧愁啊!学生再读他写的《元日》,联系诗歌的背景,从“总是新桃换就符”中学生看到了一个决心改革的王安石;读他写的《梅花》,学生从“凌寒独自开”中看到了一个坚强的王安石 。
学生对教师的预设作了富有创意的思考,从独特的角度了剖析了诗的中心,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语感,发展了能力,提高了文化素养 。读中欣赏、议中领会、品中创造,使古诗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篇2最近好多教师都在谈论我的这次公开课,当然褒义之词过多,实在是愧不敢当,此课实乃班门弄斧之作,还望各位同事多提宝贵意见 。
作为本次大赛的参赛课,因为面对的是一群陌生的学生,所以如何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应当是本课乃至任何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 . 为此,我为这节课设计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在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和指导下教案曾经几易其稿,虽然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设计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教案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激趣导入课文,使学生乐于接受本人、本文,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课程设计的形式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兴趣,但是对个别学生的评价过于简单、粗糙,这是值得我反省、改进的地方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教师赢得学生,学生赢得主动,师生才能赢得课堂 。
在此,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竭力去寻找一个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语文《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篇3在五月份全县古诗文教学比武中,我执教了第九册教材《泊船瓜洲》一课 。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我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 。
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

二.引入情境,感悟诗情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如:辨别京口、瓜洲、钟山方位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时,出示江南春景图片,展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让学生形象感受;教学完古诗,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欣赏情境图,一边跟唱歌曲 。

三.读中求解,读中求悟:“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 。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一开始让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讲解诗句时,又指名读、小组读、男女比赛读、全班齐读 。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 。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 。
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的情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 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于我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而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的问题,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确实值得反思了 。在学生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我就感慨: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确实和实小学生的差距很大,连我本身都自愧不如;古诗文看是几句话,其实蕴含的内容丰富,以至于在初设计时想用画画的方法都无法施行,有些字词的挖掘也显得苍白;课外延伸-----思乡诗歌的收集也无法在课堂上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