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二 )


但农闲不能忘农忙,谚语又及时提醒农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 。”冬至过后106天就是清明,应该及早准备农耕之事 。此外,还有“干冬节,湿年兜” 。
“冬至在月头,严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严寒正二月” 。“冬至前,米价长,贫儿受长养;冬至前,米价落,贫儿转萧索”,等等 。
汉唐以来,宫女冬至后的女红,每天要多用一根线 。
这也就是民间说的“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
从冬至开始就‘入九”了,人们往往在这天画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个瓣,名为“九九消寒图”,每天用红色涂一瓣,涂尽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称“数九” 。
冬至为何受到历代重视?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冬至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机 。
从汉代以来都举行庆贺仪式,到了宋代,达到顶峰 。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叫做长至或大冬 。冬至后一天叫至后 。节日三天,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三日歇市,学生放假 。
古代山东济南等地,官府庆贺如同春节,读书人也相互赠送贺片 。有的地区士大夫阶层举行酒会,叫做“消寒会”,画“消寒图” 。有的地区则画九九图,同时亲朋之间互相赠送御寒用具,农家儿童则做“拿寨”、“打瓦”的游戏,少年开始学武术,叫做“看冬”,但是没有拜贺的习惯 。
据说孟子死于冬至日,乡人非常悲痛,于是废除庆贺冬至的仪式 。
很多地区在冬至普遍有学生拜老师和晚辈拜长辈的习俗,农家有祭祖的习俗 。
民间认为,冬至是为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户户用火纸剪制衣服,焚于墓前,尔后添土 。有的地区则祀祖于祠堂,仪式十分隆重 。有的地区冬至分两天过节,第一夭叫“鬼冬”,摆供祭祖,吃水饺;第二天叫‘人冬”,吃包子 。
在古代冬至日,妇女习惯回娘家,这天开始筑地窖、织席、纺线和窖菜,妇女开始做针线 。日照民间传说冬至日如果云迎日出,云迎日落,则来年大吉 。还根据冬至日期在当月的月初、中旬或下旬来预测当年冬天的寒暖,民谣说:“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冻死鬼 。

而南方的冬至风俗十分有趣,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 。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 。
民俗中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渴祖 。
【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冬至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又举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 。福建民俗过年,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 。
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祠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 。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
冬至习俗有那些

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冬至习俗:北方吃饺子 南方煮汤圆。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明天就是冬至了,大家可别忘了吃饺子啊,有一句民谣是这么说的,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

在北方,冬至这天吃饺子,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留下的 。据说当时张仲景辞官回乡正是冬季,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便让其弟子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用面包成耳朵样的一种叫“娇耳”的东西煮熟给大家吃,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 。
不仅如此,在冬至这一天,很多地方还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惯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

而在南方则是煮汤圆、吃米团和长线面的习俗,一到冬至,那真是“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有的地方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至可以说是仅次于过年的一个节日 。

在养生学上来讲,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气始于冬至” 。养生的重点要注意少量多餐、戒怒戒躁,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合理用脑,防止过度疲劳,同时要注意加强身体锻炼 。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