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 杜甫《后出塞》原文及赏析( 二 )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
后出塞五首(其二)唐 杜甫 求翻译

其二 杜甫《后出塞》原文及赏析

文章插图
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二首 。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 。
”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 。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 。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 。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 。
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 。“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小雅·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 。
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 。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 。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 。
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 。这里,不仅展示出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而且显见这支部队的整备有素 。
入夜后,沙地上的军营又呈现出另一派景象和气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描画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营图: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 。忽而,数声悲咽的笳声(静营之号)划破夜空,使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 。
《后出塞五首》(其二)的内容?
其二 杜甫《后出塞》原文及赏析

文章插图
《后出塞五首》(其二)作者:杜甫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
赏析:
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二首 。
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 。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 。
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 。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 。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 。
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 。“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小雅·车玫》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 。
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 。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 。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 。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 。这里,不仅展示出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而且显见这支部队的整备有素 。
入夜后,沙地上的军营又呈现出另一派景象和气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