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二 )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
2.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2)解题 。
(3)简介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
二.朗读赏析
1.读诗韵:明确朗读的三个层? 。
李贺《雁门太守行》优秀教学设计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文章插图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李贺《雁门太守行》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 。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在我国古代反映边塞战争的诗篇中,这是一首壮烈雄奇、影响较大的佳作 。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
2.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色彩斑斓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

3.品味语言,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色彩斑斓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
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浓艳色彩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乐曲《十面埋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李贺是唐代的诗人,他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27岁就英年早逝了 。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 。
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 。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 。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 。
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 。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人称“诗鬼”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这首诗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认知体验 。)(二)读诗韵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读 。

2.齐读要求:读出诗味,读出感情 。
3.范读(1)、师配乐朗读(乐曲《十面埋伏》)(2)、生配乐朗读、齐读 。
(乐曲《十面埋伏》)要求:读出韵味,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读通读顺诗歌,培养语感;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心品味,入情入境 。
)(三)解诗意
1.整体感悟问:通过朗读,你读出了哪种情感?明确:苍凉、悲壮、豪迈……过渡语:这首诗很多方面都投射出了战争的紧张、壮烈、悲壮,请大家在诗中找一找,读一读,可以在书中作标记 。例如:“压” 是“逼迫”的'意思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
“开” 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
2.理解内容本诗既是写边塞征战之事,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面?明确:描绘了一个战争场面 。
3.具体看看描述的是什么情境,结合内容,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
要求:小组讨论,描述画面明确: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 。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
(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和理解内容两个环节,既使学生较快地把握了主要内容,又训练了其概括能力 。)(四)悟诗情引导:诗是美的,还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受美的心灵 。这首诗有一种悲壮之美,美在哪里?这就需要我们借助想象,从品析词语入手来发现美 。1. 惨烈的战斗一直持续着,大家想象一下,战场上除了有号角声,还有什么声音?引导分析:有擂鼓的声音、奔跑声、呐喊声、相互的鼓励声、兵器的碰撞声、战马的嘶吼声、战士临死之前的惨叫声,以及战斗结束后留下的风声、水声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