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暑的科学常识和预防措施


古人云,良医治未病不治已病 。治病不如防病,宣传有关中暑的科学常识和预防措施是防止和杜绝中暑的关键 。
改善工作环境特别是对于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群,应装备良好的通风、降温、调节湿度和隔绝热源的设施 。在高温车间作业时,应先进行两周左右热适应训练 。经常饮用含钾、镁、钙盐和多种维生素的防暑降温饮料 。
改善居住环境对于年老体弱、慢性疾病患者及产褥期妇女,在高温、高湿季节,应在通风良好、温度适宜的房间中居住 。并且适当补充防暑饮料,注意合理营养膳食 。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 。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夏日出门、田间劳作或户外作业者最好避开阳光最强烈、气温最高的时段(10时~16时) 。避免劳累,注意休息,延长午睡时间 。曾经发生过中暑的病人,恢复后数周内,避免室外剧烈活动和烈日下暴晒 。
合理着装炎热的夏季,着浅色、透气、宽松的棉、麻、丝质服装,便于汗液挥发,有利于散热 。戴隔热遮阳帽,涂抹防晒霜 。
携带药物外出时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如人丹、清凉油、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等 。出汗较多时应多饮含盐类和多种水溶性维生素的清凉饮料,保持水和盐代谢平衡 。
热适应锻炼在办公室工作的坐班族长期享受到空调带来的凉爽,因缺乏热适应,在室外烈日下时间较长时,易发生中暑 。此类人群每天应抽出一定时间到室外活动,以适应自然气温,避免中暑 。
中暑的病死率为20%~70%,50岁以上患者高达80% 。中暑后体温升高的程度及持续时间与病死率直接相关 。
中暑俗称暑热,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引起的疾病 。中暑常发生在气温超过32 ℃和湿度大于60%、无风的夏季 。特别是对高温环境未能适应的人群更易发生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发热、脱水、过度肥胖、穿透气不良的衣服、严重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力衰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血栓或脑出血后遗症),以及长时间应用某些产热药物(如苯丙胺、麦角酰二乙胺)、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等)、利尿药和普萘洛尔等均可促发中暑 。
以上就是关于有关中暑的科学常识和预防措施介绍,如果你对外出突发中暑该如何进行急救等有关疾病急救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中暑急救安全常识栏目 。
【有关中暑的科学常识和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