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
文章插图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注释: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 。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因为 。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 。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
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 。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 。
不畏浮云遮眼的全诗
文章插图
白话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
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中心思想: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
-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下一句
- 【爱历史】三国时期真正顶级的战略家,只有以下五位,其余都是浮云
- 【时尚一点】记住这3种穿搭思路,让复杂搭配成为浮云,简简单单太实用
- 【历史故事】曹操一生最为忌惮的三国谋士,只有以下三位,其余都是浮云
- 【历史故事】性格偏执、不畏强权的海瑞,为何能在奸臣遍地走的明朝得以善终?
- 只要对方足够爱你,前任就会变成浮云
- 【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哪些武将能和关羽打成平手?除了张飞其他都是浮云
- 军马篇流口诀
- <昆马篇>精准识人术
- 【历史故事】“飞来峰上千寻塔”,王安石写诗“不畏浮云遮望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