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电影钢琴课剧情介绍( 三 )


1993年 , 该片获得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
请鉴赏电影《钢琴课》(有关哑女) , 谢谢!

澳大利亚电影钢琴课剧情介绍

文章插图
《钢琴课》表现沉默 , 却以非凡的视觉和情感的想像力创造了最优美的诉说 。《钢琴课》以一位女性电影家的视点表现人类诉说的渴求 。
哑女艾达的钢琴是一种象征物 , 一头连着诉说的艰难 , 一头连着诉说的本能 。
《钢琴课》通过哑女艾达对爱情和诉说的勇敢追求 , 以一台钢琴为媒介 , 以一个极其独特的视点表现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个女性对等级森严、思想封闭社会的反叛 , 表现了人类对自由、挚爱的本能追求 。简·坎皮恩 , 新西兰国际知名女导演 , 出生于演艺之家 , 父母均为舞台演员 。她善于用细腻、圆润的手法表现女性内心的感触 , 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女性电影美学 。她的处女作《小甜甜》(又名《甜妹妹》)充分表现了她对女性感触描写的细腻、圆润 , 并一举获得澳大利亚影协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等多项大奖 。
她还执导过短片《剥果皮》 , 电影《圣烟》、《淑女本色》、《天使与我同桌》等影片 。作品不多 , 却部部独具个性 。本片以“女性觉醒”为出发点 , 是一部很难用言语形容的美妙诗篇 。
在这部影片里 , 简·坎皮恩运用沉默和音符 , 雕琢了古典时代那种含蓄而奔放、浪漫而残酷的人生气质和不灭情怀 。那是一个用船把钢琴这种人类最优美的诉说方式带到大洋彼岸的时代 。英国人 , 当然也包括苏格兰人走到哪里就把钢琴带到哪里 , 哪里有了钢琴哪里就有了最美妙的倾诉 。
那是一个浪漫的时代 , 那是一个诉说的时代 , 那是一个动人心魄的时代 。《钢琴课》透过哑女艾达的钢琴之恋表现了人们对一个动人心魄的时代的缅怀 , 表现了电影家对现代人所遗忘的那种执着情怀的诗意呼唤 。女主人公艾达自6岁起就没有说过话 , 却弹得一手好琴 。
钢琴是她与外界惟一也是最美的交流方式 , 是她生命的全部 。她听从父亲的安排 , 与大洋彼岸的斯图尔特再结姻缘 , 斯图尔特却把她的钢琴丢弃在波涛汹涌的海边 , 他迎娶了艾达 , 却丢弃了她的话语 , 丢弃了她的心灵 。艾达沉默了 , 那是心灵的沉默 , 那是真正的沉默 。就在沉默快要使她窒息时 , 一个颇有些粗俗的房地产管理人贝恩斯出现了 , 他用土地换取钢琴 , 开始倾听艾达的倾诉 , 那是一种独特的钢琴课 , 他们用琴声 , 用心灵 , 也用肉体倾诉 。
而当贝恩斯被艾达的顽强个性所震慑 , 被艾达心灵的倾诉所吸引时 , 感官的索取开始上升为心灵的交融和生命的悸动 , 于是 , 爱情就在两人还没意识到的情况下产生了 。贝恩斯愿意抛弃一切只为得到艾达 。从欲到爱 , 从感官的需求到灵魂的共鸣 , 他们共同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情爱之路 。这真是一种奇妙的对话 , 一种奇妙的倾诉 。
简·坎皮恩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 , 揭示人们内心对爱情的渴望 。艾达不能讲话 ,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的心底没有爱的波澜 , 没有倾诉的波澜!斯图尔特拒绝钢琴就拒绝了话语 , 拒绝了倾诉 , 拒绝了挚爱 , 他剥夺艾达倾诉的权利同时也剥夺了自己倾诉的权利 , 于是他永远失去艾达了 。在现代电影中几乎一切的三角恋其实都不仅仅是三角情欲 , 说到底那是一种三角的对话 , 在这种对话中谁触摸到了心灵 , 谁就会获得心灵的交融 。贝恩斯在粗暴践踏艾达倾诉的话语时逐渐理解了她的倾诉 , 于是他最终赢得了真正的爱情 。
简·坎皮恩迷恋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 , 迷恋那个梦幻时代的风采 , 她的作品几乎都有着《呼啸山庄》、《简·爱》时代的经典浪漫 。她在影片中以一种唯美的手法 , 展现了性与爱的结合 , 展现了人们面对爱时的义无反顾 , 展示了人们在失去自己的最爱时的不可理喻 , 深刻地挖掘了人们内心真实的渴望 。影片的影像臻于美的极致 , 从来没有看过这么美的大海 , 简·坎皮恩把人物和海天都简化为黑白两色 , 只留下汹涌澎湃的浪涛 , 留下无助的母女和一台无声的钢琴——那是电影家和大海的深情对话 , 那是人和自然的美的对话 , 这样杰出的影调追求是电影家综合素质的完美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