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黄昏点点滴滴上一句

到黄昏点点滴滴上一句

到黄昏点点滴滴上一句

文章插图
到黄昏点点滴滴上一句是“梧桐更兼细雨”,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全词如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释义:仿佛丢失了什么,我苦苦寻觅,孤独的院落里,只见一切景物都冷冷清清,使我的心情更加愁苦悲戚 。
忽冷忽热的时候,最难保养身体 。两杯淡酒,怎能抵得住寒风急袭?我正伤心,又见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那叫声更让我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满地上菊花堆积,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细雨敲打着梧桐,到黄昏时分还在一点一滴落着 。
这种场景,这种“愁”,又怎是一句话能说得清呢?简析: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赵明诚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也因逃难流落他乡,饱经离乱 。所以词中不但有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有丧夫之哀,有孀居之苦,还有那无尽的无法排解的愁 。词中九对叠字,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展现 。
词的语言通俗平易,句句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 。《声声慢》词调有押平声韵的,也有押入声韵的,词人选用了入声韵,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赏析?
到黄昏点点滴滴上一句

文章插图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丈夫去世,独守空房的李清照,遭受国破家亡的痛苦 。1、此时,女词人独立窗前,雨打梧桐,声声凄凉,孤独无助的她,在深切地怀念着自己的丈夫 。
这哀痛欲绝的词句,催人泪下,堪称写愁之绝唱 。
2、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尽,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子了得,的整首诗是什么?
到黄昏点点滴滴上一句

文章插图
声声慢【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到黄昏点点滴滴上一句

文章插图
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这三句进一步烘托氛围,把梧桐、细雨、黄昏三个意象有机结合,视觉和听觉交映,尽显词人此时的无限感伤 。
虽然此处写景,但我们不难理解到词人写雨打梧桐叶的用意之所在 。“细雨”的“点点滴滴”,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到的 。对一个伤心的人来说,它们不是滴在耳里,而是滴在心头 。“秋风秋雨愁煞人”,更何况这如泣如诉的秋雨是打在梧桐叶上,又是“点点滴滴”一直到黄昏呢!这就自然逼出结句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这样的结尾妙就妙在通篇写愁,直到最后一句方才道出,这样的情景,岂是区区一个“愁”字所能道尽的?至此,词人的情感达到高潮,词境陡升一步,孕育出无限广阔的空间,交给读者去想象,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到黄昏点点滴滴前一句
到黄昏点点滴滴上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