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文章插图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传说很多,具体有以下三种:1、纪念屈原说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投江殉国 。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
这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因此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此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伍子胥,忠良之臣,原为楚国人,后投奔吴国,因被人陷害,被吴王赐死 。
临死前,伍子胥说:“我死后,将我双眼挖出挂在吴国都城上,以看越国灭吴 。”吴王闻听大怒,让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马革里,在五月初五这天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说 。
传说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孝女曹娥,其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七天七夜仍不见尸体,于是她在五月初五跳江寻找父亲,后来抱出父尸 。人们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为了纪念她的孝义建了一座庙,称为曹娥庙 。
扩展资料:端午节节日习俗:1、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
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
2、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3、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啊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文章插图
端午节最著名的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也是另一位古代英雄伍子胥的纪念日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马晓坤说,当年吴王夫差罔顾辅臣伍子胥谏言,反而听信奸臣挑唆,赐其自杀,并于五月五日将其尸体投入江中 。
由此,伍子胥成为民众在这天必须追思的冤魂 。
在南方一些地区,端午还有“尽孝日”的意思 。马晓坤说,东汉年间,十四岁的曹娥小姐因父亲溺江而亡,沿江哭寻,因不见尸首而投江自尽 。父女俩的尸体在五月初五那天浮起,曹娥的两手竟从背后抱住父尸 。因此,曹娥被誉为“孝女”典范,被乡民所怀念 。
同时,端午也是古老的亡灵纪念日之一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朱大可说,世人要在这天悼念那些不安的鬼魂,祈求它们离去 。这个亡灵纪念日后因佛教传入而发生位移,被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替代 。
“端午的初始功能,在岁月侵蚀中变得暧昧不清,只有在门上悬挂菖蒲、艾草、石榴和胡蒜等的祛邪风俗,还约略暗示着它与鬼魂的关联 。”朱大可说,菖蒲叶片状如宝剑,方士们称其为“水剑”,后又引申为“蒲剑”,据说可斩各种妖魔鬼怪 。“(民众)一方面小心翼翼地劝慰冤死的亡灵,一方面又大张旗鼓地驱除恶鬼,这种方式构成了端午习俗的真正母题 。
”朱大可说 。端午节的别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五”(午)为中 。“端午”(端五),“中正”也,这一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 。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三十个 。如有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躲午节、屈原日、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解粽节、端礼节等 。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文章插图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这一天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不让鱼虾伤害屈原的躯体,用竹筒装糯米投入江中,后来发展为吃粽子和赛龙舟两大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