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历史源革


京剧的历史源革

文章插图
乾隆五十五年(1790) , 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 , 流行于安徽一带的徽戏剧团—三庆班 , 由高朗亭率领到京城献艺 , 高朗亭等人善于博采众长 , 在北京演出时又大量融进了北京语汇 , 使徽调的表现力愈加丰富 。后经不断融合吸收 , 在北京形成新的剧种京剧 。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 , 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 。清初 , 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青阳腔) 。乾隆中叶后 , 昆曲渐而衰落 , 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 。
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 , 将声腔曲调 , 表演技能 , 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 , 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 , 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 , 而易于京人接受 。徽、汉合流后 , 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 。徽、秦、汉的合流 , 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
【京剧的历史源革】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 , 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曲调板式完备丰富 , 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 。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 , 1917年以来 , 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 , 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 , 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