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马未都 马未都的资产有多长

2008年12月1日,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之后,首先引起人们的并不是位于榜首的80后代表作家之一郭敬明,反倒是位列第五的马未都引起了重大的反响 。这马未都不是混古玩收藏界的吗,什么时候居然一声不响的搞起文学来了?
很多人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知道马未都这个人完全是因为他上了许多的古玩鉴赏类节目,学识渊博,自己同时也实力雄厚,没事啊总能捡着漏 。与别人不同的是,马未都捡漏的次数可以说是家常便饭,而且还是靠实力捡漏路,有一双别人羡慕不来的好眼力 。
他当年捡漏倒腾的古董价值早已翻了上万倍,一个只要出现就只带古玩收藏标签的人,到底是如何踏足文学圈的呢?
马未都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马未都成名于文学圈,却扬名于古玩圈 。
1955出生于北京部队大院的马未都,父母都是军人,因为政治原因革职下放了,这也注定了他从童年起就无法顺遂,小学四年级起他便没有学上了,此后他的学历也永远停留于此,而14岁到17岁这三年里他们一家进了东北五七干校 。关于幼时,萦绕在马未都心中的更多的是父亲自责的叹息 。
等到了他从东北五七干校出来之时已经是1973年,正值18岁的大好年华,不料他又被发配去上山下乡了,可以说从在过去的十几年,马未都的生活都是清苦的,在别人拿着书本享受学生时代的时候,等待他的只是命运的不公 。等到他可以回到城里的时候,已经是1975年的时候了 。回城的马未都到一家工厂做机床铣工,要是没有变故的话,几乎可以预见未来几十年他都是这么生活着 。
《全家福》 骑木马的是马未都
虽然处于的境遇不太美好,也过早的离开了学堂,但是马未都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于知识的索取 。他会去读书,无论是什么内容的书,他都会去看,不只看一遍,不只看一个版本,不止局限于看完就过,他会仔细地思索琢磨书中的一切,文字像是精灵一样跳动在他的脑海中,为他灰暗的日子照入了温暖的光,成为了他心灵的慰藉 。
长期对于知识的撷取与积累,让马未都萌生出了创作的念头,在1980年他拿起笔开始创作 。而马未都的名字,也在他拿起笔的这一刻开始,开启了注定属于他的辉煌 。1981年的夏天,《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轰动了当时文坛的小说《今夜月儿圆》,这篇小说如同一剂惊雷击中了看似平静实则快要干涸的文坛 。
当时科技并不发达,人们获得消息来源的渠道主要就是报纸书籍,而发行量为500万《中国青年报》意味着当时在我国起码有半亿人看过他的这篇爱情小说 。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是碌碌无为的车工,他半路出家成为了《青年文学》杂志社的编辑 。
马未都与王朔
虽然是编辑部学历最低的存在,天天所做的工作比较杂,但那时他的眼光却是无人能及的,闻名的作家王朔、莫言、苏童都是他发现的千里马 。当时为了发表王朔的《橡皮人》,马未都不惜与人大闹,连桌子都拍了,最后他赢了,赢得彻彻底底 。《橡皮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让人惊艳绝尘 。不仅如此,莫言、苏童的文稿都曾经过他的手 。
【莫言马未都 马未都的资产有多长】马未都说:“中青社为我和顾城举行过大型座谈会,我是小说,他是诗歌 。只不过就是我没自杀,我要是自杀了,我就跟顾城一样有名 。”
80、90年代的文坛并不像如今这般清冷,纸媒也尚未进入寒冬,那时的形式可以说是一片大好的,就在这鼎盛时期,前途一片光明打了美丽翻身仗的马未都却从文学圈消失了 。
电视剧《渴望》
他的理由是:原来觉得文学十分神圣,从26到36岁最好的青春光景全都在文学上了,本以为可以一辈子弄文学,可10年间中国的文坛堕落了,文化圈变成了名利场 。
于是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马未都转战影视圈,与王朔以及刘震云等一起创立了拥有海内大批青年作家的“海马影视创作室”,闻名的电视剧《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就是出自于此,哪怕是倒闭了,他却因此为素材灵感集结了包括莫言、海岩等在内的20位作家创作了一部电视剧《海马歌舞厅》 。
如此多有影响力的作家云集写剧放到现在都是是极为罕见的,堪称奇迹 。不过正当这份事业干的如日中天的时候,马未都又功成名退了,他受不了影视圈这股子势利、赤裸劲儿,毅然转战古玩圈 。
也就是在这个圈子,马未都一待就待到了现在,而他接触古玩也并不是毫无缘由的 。在80年代末,许多的老艺术家们都还在世之时,马未都没事就喜欢往他们那里窜,因此他结识了大收藏家王世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