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女子的肖像 不要观察一个人太久,否则你会爱上她

燃烧女子的肖像(不要观察一个人太久,否则你会爱上她)
与其说这是一幅完善到完美的法国艺术电影画像,不如说这是法国女导演Celine Scismma写给艺术电影的情书 。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在本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最佳编剧、同志金棕榈以及金球奖最佳外语电影的4提2中都展现出了其成功 。本文将从镜头、人物、色彩和台词四个方面进行深度分析本片的魅力 。
不要观察一个人太久,否则你会爱上她艺术电影靠细腻的情感出彩,今年颁奖季热门影片《婚姻生活》就是靠对于亲密关系之中最细腻的情感挖掘、放大从而吸引人 。回归本片,大量的镜头都给了两位女主的眼睛——通过主观镜头的相互“注视”和微表情来传递最细腻的情感 。
第一层“注视”的情感,来源于故事设定 。女主角之一玛丽安是一位画家,她需要为女主角之二的艾洛依丝画婚前肖像画,这样的故事设定,则决定了女主角必须要注视和仔细观察对方,以此为勾连让故事发生 。
第二层“注视”的情感,来源于表达 。有人说,爱上一个人,就算捂住嘴巴,喜欢也会从眼睛里偷跑出来 。本片对“注视”和眼神语言炉火纯青的掌握更加印证了这个到底 。一旦爱上了一个人,就会迫不及待地想去观察、与其建立联系 。不同于肢体动作的唐突,目光则是一种最含蓄又最美的触及他人的方式 。电影中“最撩”的台词,莫过于两位主角互相倾诉对方表情的细节了 。
“当您局促不安时,便会气喘连连;当您理屈词穷时,便会颔首扶额;当您情难自已时,便会眉梢轻挑 。”
每当对方说出一个细节时,画家便会做出相应的小动作给予回应 。这该是多么细致的观察,多么炽烈的热爱,才会记住对方的每一个情绪和每一个表情?更何况,艾洛依丝不是画家,并没有观察别人的习惯,她却将属于玛丽安的每一个细节都铭刻在了脑海中 。
正是这种细腻的、日常的情景,为电影饱满的情感铺垫 。究竟,“当你凝视画中人时,我又在凝视谁呢?”
第三层“注视”的情感,必是两人赤如烈火、冲破藩篱与禁忌的情感,必须要通过“注视”表达 。本片不是一部LGBT题材电影,更不是女版《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而是一个纯粹的女性主义电影 。
所谓女性主义电影,不一定是“女性主导”,但一定要有“女性视角” 。没有世俗偏见、挑战偏见、刻意煽情的“传统艺能,本片则用单纯的女性视角,呈现出了两位女主角之间最纯粹的爱 。
譬如在本片高潮的“篝火晚会”一场戏中,透过烈火和人群,在喧嚣的周遭环境,也不能影响对爱人急切寻找的目光,哪怕裙子已经不慎被篝火点燃都注重不到 。
没有缱绻的情欲戏,只有温柔如水的眼神、爱人身边的镜子和神秘药膏的暗示 。这种情绪化的、浪漫的表达,恰恰就是坠入爱河后典型的“女性视角” 。正是这种视角的固定与情感的挖掘,造就了这幅“画像”的永恒 。
不是“没有男人”,而是“专注女人”电影中的人物并不多,但是所有人物都构成了两对关系,支撑起了人物的立体度 。第一对关系是“男人和女人”,第二对关系则是“沉默与反抗 。”
本片几乎没有男性角色出现是事实,但是本片也不并不刻意回避船夫、送画人等必要的功能性男性角色 。在故事中,三位女性角色甚至都是平等的 。
艾洛依丝虽然是雇主、大家闺秀,却没有丝毫的盛气凌人,玛丽安虽然只是受雇于人的画家,却坚持着艺术节操,不卑不亢 。就连女佣索菲,都与女主人关系融洽,一起玩扑克牌,在生活中起居中相互照应 。纵然是等级森严的18世纪背景,依然有“乌托邦”式的平等与爱 。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几位女性角色看似独立、勇敢,实际上却不幸 。画家再有才也要借助父亲的名义发表画作参加沙龙,大家闺秀也要无奈接受包办婚姻,其姐姐、母亲奋起反抗命运,却落得了一个自杀被抹去所有痕迹,一个成为自己最讨厌的样子的悲剧 。
看似“平等”的乌托邦式孤岛的背后,女性角色悲剧性的隐忍与无奈,两性关系不对等的强烈反差之下,两位主角的爱情更加勇敢与炽烈 。
油画般的艺术质感,莫奈、塞尚和希腊神话相遇本片作为典型艺术电影的成功在于,一种油画般、交响诗般的美从导演对光与影的正确掌握之中流露出来 。
胶片和印象派画作中推崇的自然光芒、绘画构图共同造就了电影“油画般的质感” 。白天是莫奈池塘中的睡莲,夜晚则是塞尚笔下层层叠叠的缱绻,无数对于画作的特写镜头,构成了卡拉瓦乔的光影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