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卫青平素谨小慎微但其军事能力却不可低估

卫青的能力不容小觑 , 但为人太过谨慎谦卑 , 给人循规蹈矩的感觉 。 他之所以如此行事 , 可能同其低下的出身有关 。 卫青原本是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家的一个骑奴 , 只是由于同在平阳公主家做婢女的姐姐卫子夫得幸于汉武帝 , 因此才有了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
从表面上看 , 卫青的晋升之路可能是裙带助推 , 而汉武帝又有好用“内人”的风格 。 而实际上 , 卫青最终位高权重 , 赫列三公 , 同他自身的努力 , 即在对匈奴作战中的卓越表现是分不开的 。 所以 , 细数分析 , 卫青同后来完全靠裙带关系上位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截然不同 。
那么 , 为什么有人认为卫青在对匈战争中的能力一般呢?其实这是一个历历没有被“折射”的现象 , 好比是一束阳光 , 如果不放在三棱镜下 , 永远看不到是由七种颜色组成 。
历史背景掩盖、忽视了事实
匈奴对中原的威胁一直存在 , 而到了秦汉时期尤为突出 。 原因就是从战国末到西汉初 , 匈奴也发展到了鼎盛 。 而在这个时间段 , 中原大地正好经历了两个因战乱而无暇北顾之期 , 一个就是秦并六国的收官之战;另一个为秦末农民起义及楚汉战争 。 因此 , 匈奴以上述两点为契机 , 将势力范围先后、渐次南扩 。
【历史故事】卫青平素谨小慎微但其军事能力却不可低估
文章图片
秦始皇
而当中原王朝局势稳定后 , 必会遏制匈奴侵吞边地 , 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 比如 ,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 ,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及公子扶苏将匈奴赶出河套平原 , 并修筑长城 , 屯兵驻守 。 因而 , 迫使匈奴对于中原的滋扰暂告一个段落 。
但是当秦朝陷入内乱后 , 长城军团悉数撤回内地平乱 , 而匈奴又开始跃马扬鞭于中原边境 。 到了楚汉战争时期 , 匈奴已经完全控制了河南地(河套平原)及河西走廊一带 , 并且还有随时南下的意图 。
高帝五年(前202年)底 , 楚汉之争结束 , 刘邦建汉 。 高帝七年(前200年)秋 , 匈奴便大举进攻马邑(今山西朔州) 。 汉高祖为于国内诸侯王面前立威 , 同时也想一展当年蒙恬雄风 , 所以率30万大军北上迎战 。 众所周知 , 战争的结果差强人意 , 高祖被困白登山七天七夜 。
突围后 , 刘邦遂改变对匈奴策略 , 由军事对抗变为“和亲”开道的和平共处 。 此后 , 历经惠帝刘盈、吕后临朝、文景治世直到汉武帝亲政后的元光二年(前133年) , 整整67年时间 , 汉朝多以示弱 , 从来没有主动出击过匈奴 。
那么 , 汉朝在这67年里在做什么?其实只做了一件事情 , 即用黄老学说“清静无为”地攒钱 。 攒了多少呢?堆积如山 , 串钱的绳子都蚀断了 , 以至于一提即散 。 而且不光是钱 , 还有粮食、战马等战略物资更是多得无以言表 。 因此 , 当时汉朝的富庶似乎使人产生了攻打匈奴的“强迫症” , 好像不反击匈奴倒成了一种浪费 。
【历史故事】卫青平素谨小慎微但其军事能力却不可低估
文章图片
漠北之战示意图
而从元光二年(前133年)的马邑之谋开始 , 到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战结束 , 汉匈战争暂进尾声 , 双方甚至一度出现妥协 。 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两点:一、匈奴遭受重创 , 实力衰减 , 遁形于漠北深处;二、汉朝耗费甚巨 , 国库几近空虚 , 现入不敷出 , 民生现疲弊端倪 。
汉朝拼尽67年积淀去打了匈奴 , 同时秦朝只休整6年就将匈奴赶跑 。 两个现象映衬出部分人的一个观点:汉朝靠国力碾压 , 才打败匈奴 , 而作为统帅的卫青 , 却作用平平 。 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并不是 。
卫青在汉朝对匈奴作战中的作用
汉武帝一直有对匈奴使用武力的决心 , 但是质疑声此起彼伏 , 阻拦的力量也是四面而来 。 因为没有人认为汉朝能击败匈奴 , 反而还会激怒对方 , 引火烧身 。
建元六年(前135年) , 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去世 , 这于他来说等于是对匈奴作战最大的障碍消失 。 因此 , 元光二年(前133年) , 汉武帝策划了著名的“马邑之谋” 。 但是 , 汉武帝的牛刀小试 , 不仅没有复制战国大将李牧围歼匈奴的成功 , 反而给予了自己很大的信心打击 。
沉寂四年 。 元光六年(前129年) , 汉武帝派卫青、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各率一万骑兵 , 分四路出击匈奴 。 此战 , 汉武帝寄予厚望 。 结果 , 公孙贺转了一圈 , 完好无损归来;李广损兵折将 , 还被活捉 , 最后靠装死麻痹匈奴得以逃脱;公孙敖折损七千人马 , 狼狈败归;卫青直扑龙城 , 斩首俘虏七百余名匈奴士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