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人"是指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或者活着没有意义 , 这是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忽视了对孩子自我的塑造 , 比如一些家长会说:"你要好好学习 , 以后家里就靠你了 。 "再比如一个农村孩子考到重点大学去到新城市没有了之前的优越感 , 而且从没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 在不断挫败下觉得自己无颜面对家人就自杀了 。
"精致利己主义"以自己的利益为主 , 只关注自己的感受 , 甚至为利益不顾一切手段 。 这明显就是忽略了心理教育的后果 。
无论是哪一类人 , 他们曾经都被家长忽视了心理健康 , 只被注重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 。 有时候家长们不仅高压关注孩子而且加以"言语伤害" , 最后伤害了孩子自尊、让孩子失去自我、失去多方面能力 。
有了以前传统的教育方式的感受 , 一些家长们不想自己孩子也受到这样的"伤害" , 就十分关注孩子情绪、呵护孩子感受 , 于是另一种状况出现了:孩子还是动不动就哭甚至一说就哭、做错事了就怪别人、甚至轻易说出离家出走或者自杀的话 , 孩子的心理十分脆弱 。
文章图片
03积极反省调整 , 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
孩子心理健康不可忽视 , 教育了成绩优异的孩子不如教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 既然我们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饿心理健康 , 我们就要开始反省改正自己的教育方式 。
如果我们能及时调整(自省或求助) , 也许很快就从让孩子不良情绪或不当行为中走出来 。 反之如果积极调整 , 不敢面对现实 , 就很可能让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继续下滑 , 最终导致严重的行为障碍和情绪问题 , 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日常生活或学习状态 。
那么 , 我们应该怎么做既能做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 又能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首先 , 我们要明确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 。
父母对于自己责任的定位会直接影响对孩子的关注点 。 父母关注什么、坚持什么 , 孩子就会朝那个方向发展 。 父母忽视什么、放弃什么 , 孩子的发展就与会之背道而驰 。 像我一个朋友只关注孩子的学习 , 觉得孩子只要肯写作业、上补习班只要成绩好 , 父母就会满足孩子全部愿望也不让孩子做家务照顾生病的自己 , 结果孩子现在不愿意回家也不愿意上学 。
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强调或过分夸大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 否则孩子必然会出现人格和人性的缺失 。 我们还要更关注孩子毅力、与人交往能力、责任心等等性格成长和习惯培养 , 这些非智力因素会弥补智力方面的不足 , 并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
文章图片
其次 , 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心理预期 。
简单的说就是"限定"孩子渴望发生什么不渴望发生什么 。 父母尊重孩子 , 也应该要求孩子尊重自己;父母体察和理解孩子 , 也应该要求孩子体察和理解自己 。 因此父母生病的时候应该让孩子照顾 , 父母疲劳的时候应该让孩子分担家务 , 父母伤心的时候应该让孩子宽慰 , 父母生气的时候应该让孩子纾解 。
这样的引导可以让孩子体味到细腻的情感 , 还会懂得生活中除了满足与快乐还有不顺利与不如意 。 这样的训练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对未来产生不同的心理预期 , 并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
文章图片
接着 ,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合情合理并且和颜悦色 。
做到这样 , 孩子就绝对不会因为父母坚决的态度而产生心理创伤 。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虽然小孩子分不清是非 , 但他们会根据父母的神情和行为对事态的发展做出预期 。 所以如果父母轻易放弃 , 他们就会得寸进尺;如果父母坚持原则 , 他们就只好偃旗息鼓 。 例如当四岁孩子任性时候 , 要单独并且坚决对孩子说"不可以这样做" , 同时不要打他骂他也不要和他说道理因为他还小 , 也不要走开让他感受你坚持原则的态度 。
最后 , 我们要培养孩子六方面心理社会能力帮助孩子心理成长 。
这心理社会能力就好比孩子对自己生活的自理能力 , 包括了自我认知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缓解压力的能力、换位思考的能力、应对能力、自律能力 。
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一点一滴爱的呵护 , 更需要家长们提高对此的重视 。 我们的教育 , 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而改变 , 不能停留在只对孩子智力和学业的教育 , 也不能只看到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 如果孩子"心"生病了 , 要向心理咨询医生或者医院求助并积极配合治疗 , 但也要记住你的爱和理解最能帮助你的孩子;如果孩子"心"没生病 , 记得要好好呵护 。
- 为什么要给孩子办“儿童身份证”?这3种好处,家长别错过
- 教育孩子却被“顶”回来?家长应该开心,孩子开始关注“自我”了
- 【就爱时尚】照搬周雨彤的这几个穿搭公式,早起多睡5分钟!
- 别让“嫉妒心”成了孩子成长的绊脚石,化解嫉妒心,关键在这3步
- 孩子总是独来独往,造成孩子“性格孤僻”的原因,父母了解吗
- 一被训斥就耿耿于怀,孩子“心胸狭隘”怎么办?这些家长应知道
- 孩子“逻辑思维”欠缺?懂这3个方法,孩子的“逻辑”蹭蹭上涨
- 一点小事都要问妈妈,造成孩子变“妈宝”的原因,你了解吗
- 家庭必备的孩子“专属药箱”,孩子生病时不再手足无措
- 孩子调皮捣蛋难管教?运用“费斯汀格法则”,化解你的育儿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