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她才有我,我要养她老”( 二 )


怀揣一颗孝心 , 走过一路艰辛 。 这样的生活节奏 , 对于已经人过中年的蒋学洋来说并不轻松 , 尤其是母亲发病之时倍感煎熬 。
蒋学洋“接棒”照看母亲之后 , 有一次母亲由于发病严重 , 一直想攻击人 , 只能送去附近的怀集县第三人民医院(原怀集县精神病医院) 。 在那儿治疗了半年多 , 母亲的病情通过药物控制有所好转 。
“医生嘱咐 , 母亲的状况是没法根治的 , 需要坚持吃药控制大脑 , 不能吃煎炸上火的食物 , 发病的时候也要有人在身边……”多年过去 , 蒋学洋对于医生的叮嘱仍然铭记在心 。 每当老人家发病时候 , 他就守候在两三米远处 , 默默听着母亲的骂声 , 让她心里舒服点 , 避免影响到其他村民 。
直到老人骂累了睡去 , 蒋学洋才敢松一口气 。 但是 , 老人发病不规律 , 有时候晚上骂人 , 白天睡觉;有时候发病的时候不睡觉 , 一直骂 , 蒋学洋也睡不了 , 最厉害的一次三天三夜没睡觉 。 “她发病的时候好像有用不完的力气 , 我累了她都还没累 。 ”
日子就这样不平静地一天天过去 , 蒋学洋脸更黝黑了 , 大肚腩也不见了 , 体重从2014年刚回来时的140多斤 , 降到如今的120斤 。 眼看着年纪渐长 , 为了照看母亲 , 蒋学洋娶妻生子也逐渐被耽误了 。 这些年来 , 蒋学洋并非没有意中人 , 但女友了解到家中的状况 , 心中不免担忧 。
“如果嫁过来老人家会不会天天吵架?”“你没什么正式工作 , 能否养活一大家子?”“这个疾病会遗传吗?”面对这样的发问 , 蒋学洋沉默了 , 也担心自己能否给到对方较好的物质生活 , 成家立室的期望一再落空 。
“既然如此 , 那就以后再成家吧 , 因为母亲是一定不能放弃的 。 ”蒋学洋无奈一笑 。 多年来 , 有不少朋友建议他将母亲送到养老院、精神病院 , 甚至不要管了 , 但他一直很坚定 , “不管母亲是不行的 , 没有她就没有我 , 她不是害了我!作为儿子 , 无论母亲怎么样都要带她渡过难关 。 ”
守望相助建起新房
这些年来 , 蒋学洋并不是孤军奋战 。
蒋学洋有一个哥哥 , 在广州当保安 , 收入不高 , 两个孩子尚且年幼 , 考虑到哥哥一家负担较重 , 而自己顾虑不多 , 蒋学洋就主动把照顾母亲的重任挑了起来 。 “我还没结婚 , 独自一人耽误点事情都不怕 , 但是如果哥哥来照顾 , 他的家庭可能就会被拖垮 。 ”
不过 , 哥哥也一起分担了照顾母亲的经济支出 , 此前在怀集接受治疗花费了7万多元 , 也都是两兄弟一起分担撑了过来 。 遇到一些紧急情况 , 哥哥也会赶回来帮忙 。
兄弟齐心 , 生活逐渐好转 。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 , 今年6月8日傍晚 , 蒋学洋家房屋因暴雨倒塌 , 所幸镇政府已经按照特殊群体临灾转移“四个一”机制 , 在“龙舟水”集中降雨前已将其母子转移到安置点 。 收到大富村委会关于房屋倒塌的报告后 , 永和镇政府及时为其提供生活保障 , 并向县应急管理局如实反映灾情 , 帮助申请因灾“全倒户”救助 。
县委书记许崇砚到永和巡查受灾情况时 , 了解到蒋学洋户的困难 , 多次到蒋学洋家中走访 , 对其表示关心慰问 , 要求职能部门迅速解决其实际问题 。 随后 , 630广东扶贫济困资金、镇乡村振兴帮扶资金、村帮扶资金 , 再加上县应急局投入的 , 共计18万元 , 全部用来在瓦砾地上建起崭新的、110平方米的楼房 。
“蒋学洋是我县2022年13户因灾‘全倒户’救助对象之一 , 目前受灾群众已有4户的新房已经竣工 , 剩下的预计今年底可以全面完成建设 。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应急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
该负责人介绍 , 临灾转移“四个一”和因灾“全倒户”重建救助是连山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精神的具体举措 。 灾害来临前 , 镇村通过各种方式提醒和组织受灾害威胁区域群众进行转移 , 对于受灾无力解决“医食住行”的群众实行过渡期救助 , 对唯一住房因灾倒塌的群众帮助其重建 , 并在冬令春荒期发放“冬春季救助” , 帮助群众恢复正常生活 。
临时安置在学校的蒋学洋 , 近期将携母亲搬进新家居住 , 因为旧房子是从背面开始倒塌的 , 为避免母亲心里有阴影 , 蒋学洋将新房前面的房间安排给母亲 , 自己则住在背面的房间 。
“旧瓦房下起雨来还会漏水 , 住不安稳 , 还要跑到外面去上厕所 , 现在这些都不用愁了 。 ”走进新家 , 蒋学洋双手比划着 , 兴奋地说起生活的改善 , 政府部门不仅帮忙盖起新楼房 , 还帮助购置了桌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