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宋、明的皇帝带垂旒,到底有多重要?

公元217年 , 汉献帝以魏王曹操劳苦功高 , 特赐十二旒(liu)王冠 , 乘金车 , 驾六马 。
从此曹操虽无皇帝之名 , 但已有皇帝之实 。
自从黄帝制定衣裳制度开始 , 古代对服装穿着的阶级要求就确定了起来 。
这种前后垂珠帘的帽子 , 就是帝王象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
【历史故事】宋、明的皇帝带垂旒,到底有多重要?
文章图片
?视而不见和充耳不闻
垂珠帘 , 它有个更正规的名字 , 叫做垂笠 , 又有条带状装饰物的意思 。
垂子就是我们常在电视上可见的 , 装饰在帽子前后的珠子 。
垂像是什么时候兴起的 , 现在也没个具体说法 , 但至少在先秦时期就有了 , 秦始皇画像中就有虐这一物件 。
鼎的意义非凡 , 除了装饰外 , 更重要的是警惕帝王行为 , 和它配合的还有充耳 。
这一整套就叫做“冕冠” , 也叫平天冠 。
【历史故事】宋、明的皇帝带垂旒,到底有多重要?
文章图片
我们常说冠冕 , 其实冕要在前 , 就是垂涎悬挂的地方 , 叫做冕綖 , 前圆后方 , 象征着天圆地方 , 前低后高 , 表示为君者要谦逊俯敬 。
冕綖前后各有垂旒 , 每一条垂纨都是五色彩条串好五色圆珠 , 取“五行”之义 。
冕綖之后才是冠 , 称为冠卷 , 两旁有一个小孔 , 用来插簪束发 , 同时靠近耳朵处 , 各有一颗珠玉 , 称为人在(tuokuang) , 也叫充耳 。
垂涎和充耳 , 各取王者不可视非、不可视邪、有所不闻、不听谗言好话的含义 , 就和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是一个道理 。
【历史故事】宋、明的皇帝带垂旒,到底有多重要?
文章图片
于是就诞生两个成语:视而不见和充耳不闻 。
?垂旒蔽目 , 心持天下大公 , 外杜辩言之邪径 , 然后润色先型 , 甄别士品 , 民安于野 , 吏劝于廷 。
他的要求很是严格 , 不同的身份地位 , 所佩戴的数量不同 。
一般是天子十二旒 , 三公和诸侯九旒 , 卿大夫七旒 , 士三旒 , 曹操以诸侯身份带十二旒冕冠 , 已是名副其实的君王了 。
【历史故事】宋、明的皇帝带垂旒,到底有多重要?
文章图片
?宋、明的皇帝带垂旒吗?
众所周知 , 在文化传承这块 , 恐怕没有比得上我们的老祖先 , 冠冕作为最具身份意义的物件 , 其传承也是被完美地保留下来 。
甚至于面临侵袭时 , 由于誓死捍卫衣冠制度 , 辽、金、元等朝代的皇帝 , 也不可避免地要服从此制度 ,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
当然因为时代不同 , 潮流也是要有点改变的 , 辽帝的冠冕为金饰 , 垂白珠十二颗 。
其他的也有点不同 , 垂耳、充耳等一个不少 。
所以宋、明皇帝的冠冕上 , 自然也是要有垂旒的 , 材料使用上有所不同 , 但数量大致相同 。
【历史故事】宋、明的皇帝带垂旒,到底有多重要?
文章图片
至于为什么我们很少见到宋、明、清的皇帝戴垂纨呢?其实还是和制度有关 。
以《周礼》的要求 , 凡是帝王举行祭祀大典时 , 必着衮服 , 而垂涎就是其装饰之一 。
也就是说 , 只有在进行重大祭祀、登基、大婚的时候 , 皇帝、诸侯、三公九卿等人才需要穿上冠冕、玄衣、????裳等 , 以最隆重的服侍 , 举行最隆重的典礼 。
在平常的时候 , 比如平时接见官员的常朝 , 则穿着可以稍微轻松一些 , 毕竟这一套穿戴下来 , 既重又烦 , 皇帝也不可能天天穿 , 万一损坏了又是一笔巨额维护费 。
那清朝时皇帝穿什么呢?
汉朝时期 , 皇帝召见百官或生日时 , 戴通天冠 , 此后一直流传下来 。
唐朝李世民时期 , 他更喜欢带翼善冠 , 穿白练裙襦 , 宋朝皇帝同样带通天冠 。
【历史故事】宋、明的皇帝带垂旒,到底有多重要?】明承唐时 , 简化了翼善冠 , 清朝开始废除了平天冠和通天冠 , 使用朝冠代替 , 冕冠算是成为了历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