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苏轼和苏辙一天考,苏轼得了状元级别官职,苏辙为何辞官不赴?

苏轼苏辙兄弟决定抓住机遇 , 专心备考 , 争取在制科考试一举夺魁 。
【历史故事】苏轼和苏辙一天考,苏轼得了状元级别官职,苏辙为何辞官不赴?】嘉祐六年(1061)七月即为应试之期 。
苏氏兄弟要参加考试 , 首先是要解决推荐人的问题 。 这个不难 , 毕竟此时的他们已名震京师 , 作为对苏氏兄弟极为赏识、进士考试时又是他们座师的欧阳修自然当仁不让地成为推荐人 。 更有意思的是 , 他们的名气已经到了有官员反过来求当推荐人的地步 。 苏辙在去吏部报道时 , 遇到了一位叫杨畋的吏部官员 , 他主动向苏辙提出了当他们兄弟推荐人的请求 。 毕竟苏家兄弟已是众人眼中的明日之星 , 作为他们推荐人倒也是青史留名的机会 。
《清平乐》剧照
【历史故事】苏轼和苏辙一天考,苏轼得了状元级别官职,苏辙为何辞官不赴?
文章图片
还有一条记载也很有意思 , 据说这次制科考试的消息出来后 , 很多进士争相报考 , 一时竟多达33人 。 宰相韩琦一看人这么多 , 便忍不住吐槽了一句 , 说现在年轻人真没有自知之明 , 明明知道苏轼、苏辙在此 , 竟然还有这么多人跑来竞争 。 没想到韩琦这话一传出来 , 人数竟然散去大半 , 毕竟与大红人苏轼同场竞技 , 基本等于陪跑 。
苏家兄弟的实力名不虚传 , 缴进辞业 , 50篇策论是过去一年在怀远驿就仔细斟酌打磨好的 , 很快就通过第一关 。 接下来是难度系数最大的第二关 , 嘉祐六年(1061)八月十七日 , 秘阁正式开考 , 考官为吴奎、杨畋、王畴、王安石 。 这次“秘阁六论”考题为《王者不治夷狄论》《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刘恺丁鸿孰贤论》《礼以养人为本论》《既醉备五福论》和《形势不如德论》 。 六论之考点如同前文苏轼自己所说 , 毫无范围 , 无所不问 , 但有一点要求明确 , 就是所用典故必须明确出处 。 这是一次落榜率极高的考试 , 最终报名的进士中只有三人合格 , 即苏轼、苏辙和王介 。 苏轼的六论中 , 只有《形势不如德论》一篇因交代出处不够明确 , 被判不合格 , 其余皆通过 。 这也能看出秘阁考试之严苛 , 不能像以前那样拿《后汉书·孔融传》的典故来“活用”就能想当然 。 相比之下 , 弟弟苏辙的六论虽然文采稍逊于苏轼 , 但交代之出处无一出错 , 作为一份答卷而言显然更为合格 。
苏轼像
【历史故事】苏轼和苏辙一天考,苏轼得了状元级别官职,苏辙为何辞官不赴?
文章图片
无论如何 , 兄弟二人都顺利通过了这座千军万马争夺的独木桥 。 八月二十五日 , 苏氏兄弟与同样通过秘阁考试的王介一起进入崇政殿 , 进行最后一关“御试对策” 。 宋仁宗亲自莅临现场主持 , 考官有胡宿、沈遘、司马光、范镇、蔡襄 , 由考官胡宿起草《策问》 , 根据当时的时局、政治、社会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提问 , 让考生们一一加以回答 , 相当于政策建议 , 而后串联成文提交 。 这次苏轼果然不负众望 , 被考官们一致通过 , 推为第三等 。 大宋开国以来 , 只有景祐元年(1034)吴育一人获得过第三等 , 因而这次苏轼再获第三等评定 , 可以说取得了显耀当世之成就 , 说他是大宋第一考霸 , 大概没有人敢不服 。
【历史故事】苏轼和苏辙一天考,苏轼得了状元级别官职,苏辙为何辞官不赴?
文章图片
相对而言 , 弟弟苏辙的等级评定就较为曲折 。 主要是因为苏辙对策中对朝廷批评较为犀利 , 司马光非常欣赏这位年轻人的锐气 , 认为他“最为切直” , 将他考为第三等 。 但范镇和蔡襄等人以为不妥 , 商议后将苏辙考为第四等 。 胡宿反对得更为激烈 , 他认为苏辙之文策语不逊 , 应该打入第五等 , 也就是不合格 。 不同考官之间意见分歧如此之大 , 一度争执不休 , 旷日持久 , 最终闹到仁宗皇帝面前 , 由皇帝亲自定夺 。 好在此时杨畋出来为苏辙说情 , 他把话说得很巧妙 , 认为苏辙如此激烈的批判仁宗皇帝都能包容 , 这是明君所谓 , 应该让史官记录下来 。 这么一说仁宗也不好意思让苏辙不合格了 , 最后与王介一样 , 考入第四等 。
通过制科考试后 , 苏轼已是“制科”出身 , 接下来自然要改授官职 。 苏轼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 大理评事为阶官(从八品下) , 凤翔府判官是具体差遣的职务 。 这个待遇在北宋前期进士科只有状元郎才能得到 , 可以说非常优厚 。 相比之下 , 苏辙在评级、制词等扯皮了很久之后才通过 , 最后授予的“试秘书省校书郎 , 充商州军事推官”也比苏轼差很多 。 这令苏辙非常介怀 , 于是以“养亲”为名义 , 辞官不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