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雅雅妈妈说育儿(文章原创 ,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 ,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曾在杂志上看到一篇主持人讲述他和女儿的事情:他女儿三岁 , 和他特别亲近 。 可他发现女儿特别抗拒逛商店 , 每次带她去都又哭又闹 , 让他很不解:商店里好玩的那么多 , 不比家里有趣吗?一个偶然的机会 , 他找到了其中的玄机 。 周末逛商店人特别多 , 女儿的鞋带开了 , 他蹲下帮孩子系鞋带时忽然发现 , 在他面前的不是好吃好玩的商品 , 而是森林般的双腿和摆动的大手 , 当孩子眼里都是这些时 , 也难怪了......
有的时候 , 孩子看到的世界可能和我们看到的世界截然不同 。 可能某个特别的契机我们能够站在同样的视角 , 才能去理解孩子的情绪 。 只是我们已经不是孩子很久了 , 能够站在孩子的视角 , 平等的与之对话 , 才显得难能可贵 。
文章图片
一、为什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 家长会不自觉得站到一个高于孩子的位置?
1.长期以来的亲子错位观念
父子君臣理念 , 古已有之 , 也给我们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 这也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 , 人们的眼里藐视平等 , 有着各种各样的规矩 , 一旦僭越就会被批成没大没小 。 家长也很难分清尊重和平等的界定 , 处于高位总是不自觉的命令式的口吻 。 孩子出现僭越行为时也会进行责备 , 亲子错位的观念根深蒂固 , 导致了这种不平等的出现 。
2.掌控物质基础不自觉就把控话语权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是提供物质基础的角色 , 孩子的吃穿用度依赖于家长的工作 。 家长在付出这些的同时不自觉也会出现掌控话语权的欲望 , 我供你吃供你穿你敢不听我的!这种掌控欲不容许孩子出现逆反现象 , 亲子物质上的共同体导致了在精神生活时家长也容易出现领主意识 , 边界感淡薄 , 使得孩子的话语权被蚕食 , 家长不自觉也就站在了高位 。
文章图片
3.家长更多的阅历让他产生指导意识
我走的路比你过的桥都多 , 这也是家长制思维的典型表现 。 家长在人生阅历 , 经验上优于孩子 。 孩子所经历的人生阶段正是家长所经历过的 , 不自觉产生指导的意识也就司空见惯了 。 之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 家长不想让孩子再一次掉入自己曾掉入的坑 , 便不惜越俎代庖 , 侵占孩子的空间领地 。
天然的亲子观念 , 更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 , 使家长牢牢掌控着话语权 。 在这种长期的错位交流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 也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教育观念 。 孩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 思想上很难断奶 , 形成思维惰性 。
文章图片
二、长期处于一种“错位交流” , 孩子会形成哪些错误的教育观念?
1.家长都是对的 , 我听话就好了
长期处于被施令者的角色会让孩子沦为一个执行者 。 妈妈都是为我好 , 妈妈都是对的 , 我听话就好了 , 长此以往 , 形成思维惰性 , 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
2.迷信权威 , 怀疑自己
长期的错位交流也让孩子丧失了质疑的能力 。 前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指导方案 , 怎么可能是错的 , 当自己和权威冲突时 , 本能的去怀疑自己 , 丧失科学思辨能力
3.依赖观念严重 , 思想上不断奶
长期的家长制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 , 产生思维惰性 。 不愿意去独立思考 。 在需要决策的时候优柔寡断 , 丧失自我的判断力 , 思想上很难断奶 , 没有主见 。
这种长期的依赖观念 , 被管制 , 不被认可 , 对孩子的性格和心理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 高压统治极易滋生讨好型人格 , 丧失自我 , 极度依赖别人的喜好 。 过于高压可能引发逆反心理 , 变得顽劣难以管教 。
文章图片
三、不平等的对话 , 会让孩子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1.会滋生讨好型人格
长期的不被尊重不被认可会让孩子怀疑自身的价值 , 与此同时为了获得认可和尊重孩子也会逐渐变得依赖而顺从 。 遇到不合理的对待是不会拒绝 , 怀疑自身问题 , 进而不断委屈自己去获得认可 , 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也会处于低位 , 沦为别人的附庸 。
2.形成逆反心理
父母总是高压统治 , 不尊重孩子的想法 , 处高位时动辄打骂和镇压孩子 , 也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 亲子间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 亲情出现裂痕 , 孩子也越来越不服管教 , 形成逆反心 。
- 孩子吵着要“玩手机”,家长到底给不给?聪明的妈妈会这么做
- 孩子的玩具满屋都是?无需“断舍离”,教你3招提高孩子归置能力
- 妈妈也要赞美和鼓励,做自信妈妈,才能带出自信孩子
- 这件事,能让父母和孩子变得更亲密,很多家长却没做对
- 如何才能培养出有能力的孩子?家教很关键,这几点你需要知道
- “为什么我不会让孩子上幼儿园?”一位从业10年的幼师透露实情
- 和孩子“聊天”讲究四个方法,让你的孩子越来越聪明!
- “棍棒之下出孝子”,在这几种情况下,孩子是可以打的!
- 孩子遇到挫折后怎么办?家长的这些做法,会让孩子更加自信
- 孩子该不该争第一?家长要了解这几点,第一或许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