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从初唐到盛唐的一个关键:如何处理门阀门第

唐太宗重修《氏族志》 , 利用“今朝品秩”将关陇大姓放到河东大姓前面去 , 还不足以动摇整个门阀的政治与社会地位 。 动摇门第 , 要靠后来终于摆脱“九品中正制”所建立的新官制 。 到唐玄宗时 , 唐朝的官制不再沿用“上上、上中、上下……”的等级 , 改成了从“一品”排到“九品” 。 而且新的官制里 , 分成四种“官”——职事官、散官、勋官、爵 , 四种官都各有九品 。 在现实运作中 , 一个当官的人 , 在一个位置上往往有不止一个官品 , 而是依照不同官种有不同官品 。
【历史故事】从初唐到盛唐的一个关键:如何处理门阀门第
文章图片
在四种官里 , “散官”又叫“正官” , 这两个名称感觉上差别很大啊!“正官”意为主要身份 , 例如“正议大夫”这个官名表示具备四品以上的身份 , 但这不是在朝廷体制中的职务 , “尚书”或“侍中”才是 , 那是“职事官” 。 所以“正官”又叫“散官” , 因为只有身份而没有职务 , 必须加上“职事官”才确定在朝廷中是做什么的 。
“勋官”指的是来自军功的加赠 。 有几个官职是特别属于“勋官”的 , 例如最高等级是“上柱国” , 二品 。 这是个熟悉的历史名词 , 不是唐朝创设的 , 而是继承自北魏鲜卑武装体制 。 所以一个具备军事出身的人 , 在唐朝会有三个不同的官品 , 他的“正官”也许是“正议大夫” , 他的“职事官”也许是“侍中” , 另外他还有一个从军功而来的“武骑卫”作为他的“勋官” 。
【历史故事】从初唐到盛唐的一个关键:如何处理门阀门第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从初唐到盛唐的一个关键:如何处理门阀门第】“爵官”则是从秦汉遗留下来的“赠爵” , 属于朝廷的封赏 , 到了盛唐之后虽然保留了制度上的名称 , 不过重要性就不如前面三种了 。
如此复杂的官制是刻意设计的 , 为了应付原有的门第状况 。 一个出身门第的人 , 朝廷就给你比较高的“正官”官品 , 维持了门第高人一等的地位 。 门第贵族很容易借由“荫官”让家中子弟得到“正官品” , 形式上取得了进入朝廷的资格 。 不过“正官”也是“散官” , 换句话说大家很快就知道那样的地位是“散”的、空的、表面形式的 , 不见得拥有实质上的职务权力 。 寒门子弟因其出身被世家大族看不起 , 他们得不到高的“正官品” , 然而朝廷却可以借由派任给他们重要的“职事官”让他们发挥才能 。
这也就是故意平行维持几种官制 , 官制与官制之间不整合为固定的关系 , 唐朝得以创造出模糊的地位感 , 不再分得清到底谁的地位较高 , 如此打破了原先只有门阀贵族才能当高官的限制 。
【历史故事】从初唐到盛唐的一个关键:如何处理门阀门第
文章图片
旧有的门第 , 例如参与创建唐朝的关陇集团大姓 , 他们的子弟可以轻易取得四品的“正官” , 但有了这样的官品 , 却并不表示真的有官职 。 具备“散官”身份的人 , 数量上远超过“职事官”提供的位子 , 于是就产生了新的竞争 。 世家子弟可以容易得到“正官” , 但相对地因为“正官”身份资格来得容易 , 在竞争“职事官”时反而就不利了 。 在实际竞争中逐渐形成了愈来愈清楚的局面 , 和旧门第关联的“品子”“门荫”之类的人难以被列入考虑 , 而“贡举”的重要性不断升高 。 “贡举”指的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资格的人 。
借由这套复杂而巧妙的办法 , 门第在朝廷人才上的独占权被打破了 , 多元多样的人才得以进入 , 得以发挥才能 , 这是盛唐伟业的关键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