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魏征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亲信,为何能得李世民的重用?

一提到忠臣良将 , 唐朝初年的魏征肯定算得上一位 , 其屡次劝谏唐太宗的执拗形象 , 更是成为此后一千多年贤臣的典范 , 以至于后世人们都觉得不跟皇帝顶顶牛 , 贤臣似乎就少了些什么 。
【历史故事】魏征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亲信,为何能得李世民的重用?
文章图片
而最难得的是在魏征同时期 , 还有一位更有名的千古明君——唐太宗 , 这一对君臣组合因为太过于稀缺 , 被后世很多人传为佳话 。
【历史故事】魏征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亲信,为何能得李世民的重用?】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贤臣和明君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 , 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组合 , 君主太过贤明 , 哪里需要贤臣来发光发热 , 来证明自己的贤能 。 臣子只需要听话干事儿就行了 , 比如秦始皇 。 当然一个太过昏庸的君主也不适合贤臣 , 因为一不小心贤臣就容易玩成忠臣 , 小命儿给搭进去 。
所以贤臣往往需要一个既不太贤明 , 也不太昏庸的君主 , 来给予他们长袖长袖善舞的机会 。 比如周公摄政的周成王 , 诸葛亮辅佐的蜀后主(刘禅) 。 假若成王年少有为 , 周公估计只有提前退休的份儿 , 又假若刘禅英明神武 , 估计诸葛丞相也会被埋没于历史的风沙之中 。
【历史故事】魏征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亲信,为何能得李世民的重用?
文章图片
这个看似有些荒谬的结论 , 是否让你大跌眼镜 , 进而起来反驳?别急 , 这就有个现成的反面力证:千古贤臣魏征与千古明君唐太宗 。
但当我们仔细看这对君臣时 , 却总有些不太对劲 , 因为在魏征死后 , 一代明主李世民竟然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 就连先前答应许配给魏征长子的公主婚事也搁置了 。 原因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下《旧唐书·魏徵传》中关于这件事的记载:
《旧唐书·魏徵传》
徵卒后 , (杜)正伦以罪黜 , (侯)君集犯逆伏诛 , 太宗始疑徵阿党 。 徵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 , 太宗知之 , 愈不悦 。 先许以衡山公主降其长子叔玉 , 于是手诏停婚 , 顾其家渐衰矣 。
徵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 。
根据这段描述 , 很多人将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转变 , 归咎于其曾经推荐的杜侯二人获罪 , 其实这只能算表面原因 , 真正将唐太宗触怒的是后一句 , 就是魏征经常将对李世民的劝谏记录拿给史官看 , 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 , 恰恰触动了唐太宗的逆鳞 , 甚至彻底破坏了他与魏征的默契 。
【历史故事】魏征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亲信,为何能得李世民的重用?
文章图片
这一切还要从魏征早年经历说起 , 隋末大乱 , 想在乱世谋求一个出路的魏征 , 先是投靠了瓦岗山李密 , 又当了窦建德起居舍人(大致相当于如今领导身边的秘书) , 最后归顺了李唐 , 并受到当时的太子李建成的礼遇 , 成为太子一系的骨干 。
玄武门之变 , 太子一系土崩瓦解 , 当大家树倒猢狲散的时候 , 却发现魏征竟然能够再次得到李世民的信任 , 按照史书《旧唐书·魏徵传》的记载:
……及败 , 太宗使召之 , 谓曰:“汝离间我兄弟 , 何也?”徵曰:“皇太子若从徵言 , 必无今日之祸 。 ”太宗素器之 , 引为詹事主簿 。
这段看似合理的描述却有着很大问题 , 虽然贰臣再次受重用的例子在历史中不是没有过 , 想当初管仲可是差点将公子小白 , 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射死 , 但这之间是有齐桓公最信赖的鲍叔牙作为纽带的 。 而对于唐太宗 , 魏征的这句话显然是很难获得信任的 , 至多就如汉高祖刘邦一样 , 将当初劝韩信三分天下的蒯通放了 。
【历史故事】魏征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亲信,为何能得李世民的重用?
文章图片
所以魏征应该还有另一番话 , 真正打动了李世民 , 以至于此后对魏征是那么包容 。 那究竟是什么能打动已经是九五至尊的唐太宗呢?
很简单:千古流芳 。
皇帝虽然拥有无上权力 , 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 , 所以依然无法摆脱人性的弱点 , 比如越是强调什么 , 内心中往往越缺什么 。 作为一个曾有弑兄杀弟逼父禅位的皇帝 , 其最想要的又恰恰是在历史中流芳百世 , 为此 , 魏征开始了和李世民的一出双簧 , 一个貌似劝谏 , 另一个虚心纳谏 。 这次憋死个鸟 , 下次就干涉皇帝家务事 , 一件件事无巨细 , 一件件无理取闹 , 为的博取个好名声 。
在这点上 , 李世民和魏征这对老戏骨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 这也是为何李世民会将一个贰臣魏征放在了凌烟阁那么靠前的位置 , 并且亲手为其书写了墓碑 。 但物极必反 , 许是魏征也为自己的出色表演叫好 , 以至于和唐太宗公开表演完后 , 还私下找史官给自己加戏!这就是上面提到的那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