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韩信为何被讹传有“三不杀”的许诺呢

关于韩信的死法 , 很多人都相信这么一种说法 , 据该种说法:吕后最终将韩信骗入长乐宫钟室 , 将之装进袋囊而悬于半空 , 令众宫女以竹签将之刺死 。 吕后之所以如此大费周折 , 乃是刘邦曾经许诺过韩信“三不杀” , 即:见天不杀 , 见地不杀 , 见铁不杀 。
【爱历史】韩信为何被讹传有“三不杀”的许诺呢
文章图片
实际上 , 这种说法完全是小说演义 , 也不符合逻辑 。 免死就免死 , 还整什么“三不杀”的许诺?一听就像不良商家或老板搞得的圈套合同 , 简直low到爆 。 而关于韩信的死法 , 《史记》与《汉书》中都有明确的记载 。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吕后欲召(韩信) , 恐其党不就 , 乃与萧相国谋 , 诈令人从上所来 , 言(陈)豨已得死 , 列侯群臣皆贺 。 相国绐信曰:虽疾 , 彊入贺 。 信入 , 吕后使武士缚信 , 斩之长乐锺室 。 信方斩 , 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 , 乃为兒女子所诈 , 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
【爱历史】韩信为何被讹传有“三不杀”的许诺呢
文章图片
班固的《汉书》也照搬了司马迁的说法 , 而韩信之死距离司马迁的生活年代不过百年 。 可以说 , 司马迁的说法完全可信 。 由此可知 , 韩信是死于斩杀 , 并不是死于宫女的竹签 , 当然也就不存在“三不杀”的许诺 。
那么 , 既然正史明确记载韩信死于斩杀 , 却为何又被讹传(演义)有“三不杀”的许诺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爱历史】韩信为何被讹传有“三不杀”的许诺呢
文章图片
其一 , 韩信是楚汉之际“世不二出”的名将 , 有“国士无双”之誉 。 人们对韩信的事迹津津乐道 , 可以说 , 韩信就相当于今天的“大IP”而自带流量 。 评书演义为了迎合大众而增加“流量” , 就会给韩信编排一些曲折离奇的事迹 。
其二 , 也存在给刘邦“洗白”的目的 。 屠杀功臣毕竟是恶名 , 有损圣贤君主的光辉形象 。 而给刘邦虚构“三不杀”的许诺 ,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刘邦开脱 。 借以表明 , 刘邦对待属下还是厚道的 , 要怪只能怪吕后那婆姨 。 但实际上 , 要是没有刘邦的授意 , 吕后敢杀韩信吗?
【爱历史】韩信为何被讹传有“三不杀”的许诺呢
文章图片
杀韩信是要冒巨大政治风险的 , 吕后绝不敢自作主张 , 而承担这政治风险 。 其时 , 汉朝虽名义上已统一天下 , 但异姓诸侯的势力仍很强大 , 几乎占了一半天下 。 杀掉韩信 , 无疑会让诸侯人人自危 。 刘邦曾让夏侯婴问计于故楚令尹(相当于宰相)薛公 , 英布因何而反?薛公便答道:往年杀彭越 , 前年杀韩信 , 此三人者 , 同功一体之人也 。 自疑祸及身 , 故反耳 。
【爱历史】韩信为何被讹传有“三不杀”的许诺呢
文章图片
这就是杀韩信而引起的政治后果 , 虽然英布最终并没能成事 , 但也搅得东南大乱 。 倘若韩信被杀 , 异姓诸侯立即结成同盟而反汉 , 那么 , 推翻汉朝也并不是不可能 。 再则 , 天下初定 , 人心不稳 , 擅杀功臣 , 也会造成其集团内部的人心浮动 。 其时 , 萧何通过侵夺民田民宅等行为以自污名节 , 以让刘邦对自己放心 , 也都是有感于韩信之死 。
【爱历史】韩信为何被讹传有“三不杀”的许诺呢
文章图片
【爱历史】韩信为何被讹传有“三不杀”的许诺呢】而这些政治风险 , 都不是吕后能决断的 , 而只能是刘邦的授意 。 刘邦与吕后不过演了一场双簧戏 , 在刘邦得知韩信之死时 , 司马迁用了五个字形容刘邦的心情 , “且喜且怜之” 。 刘邦并没有惊讶韩信之死 , 反而有几分喜悦 , 兼夹几分怜惜 。 作为楚汉之际 , 世不二出的名将 , 怎能让刘邦放心得下?但韩信毕竟有大功于自己 , 甚至可以说汉朝的江山基本上是靠韩信才打下的 , 又怎能没有怜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