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论说话的重要性:刘伯温说话不慎招来杀身之祸

朱元璋故意找刘伯温聊天 , 聊到兴头上 , 突然问道:“你认为谁适合做丞相?”刘伯温心内一惊 , 心想皇上又想给我下套 , 回答不好脑袋搬家!就故意和朱元璋绕弯子 , 就是不提自己的人 。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 记载了一段朱元璋和刘伯温论相的经典故事 , 这段故事虽然简短 , 却是斗智斗勇 , 满含杀机 , 最终 , 神机妙算的刘伯温 , 本以为顺利过关 , 不料最后一语不慎 , 招来帝王的杀心 。
朱元璋起义之初 , 文武官员严重失调 , 身边大都是武将 , 军中文职全都由李善长一人管理 。 好在李善长任劳任怨 , 而且他熟读经史 , 通晓典故 , 裁决军中事务非常迅速 , 又善于辞令 。
【历史故事】论说话的重要性:刘伯温说话不慎招来杀身之祸
文章图片
所以 , 军中文告朱元璋都让李善长来起草;朱元璋率军出征 , 也都是留李善长留守 。 李善长不仅把朱元璋打下的地盘 , 管理得井井有条 , 而且对前线战士的兵饷、粮饷 , 从不缺乏 , 可谓是朱元璋的大总管 , 左膀右臂 , 朱元璋将李善长称为自己的萧何 。
1367年 , 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张士诚后 , 自称吴王 , 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 。 洪武元年 , 朱元璋称帝当年 , 就封李善长为宣国公 。 改官制 , 以左为大 , 以李善长为左相国 。 洪武三年 , 朱元璋一统中原 , 大封功臣时说道:“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 , 但跟随我多年 , 供给军粮 , 功劳很大 , 应当晋封大国 。 ”
于是 , 朱元璋授李善长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 , 封为韩国公 , 年禄四千石 , 子孙世袭 。 并授予铁券 , 免李善长二死 , 其子免一死 。 当时被封公者只有六个人 , 有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李善长六人 , 而李善长位居首位 。
【历史故事】论说话的重要性:刘伯温说话不慎招来杀身之祸】从朱元璋的褒奖、册封中 , 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李善长的重视和喜爱 , 就连功劳显赫 , 武将第一的徐达 , 也仅仅是被封为右丞相 , 位居李善长之下 。 而神机妙算的刘伯温 , 则只是被封个诚意伯 , 食禄二百四十石 , 还不到李善长的十分之一 。
【历史故事】论说话的重要性:刘伯温说话不慎招来杀身之祸
文章图片
李善长有李善长的好处 , 其他功臣无法替代 , 但他也有自己的短处 , 比如外表宽厚温和 , 内心却爱嫉妒 , 待人苛刻 。 封功后 , 李善长位居首位 , 手握丞相大权 , 就变得不再谦虚了 , 他骄横跋扈 , 在朝中任意责骂官员 , 谁稍微触犯了他的权威 , 他就会立刻让部下轮番弹劾 , 一直到被罢免、流放为止 。
就连刘伯温 , 有次因明朝立法之事 , 和李善长因意见不合 , 争论起来 , 都遭到李善长的的辱骂 , 刘伯温内心不安 , 为了避免祸端 , 只好请求告老还乡 , 暂避锋芒 。
时间一长 , 众官员都知惹不起李善长 , 大家都怕他、惧他 , 对他唯命是从 , 争相巴结 , 李善长的权势越来越大 。 如此一来 , 朱元璋慌了 , 自古相权、皇权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 相权大一分 , 皇权就相对小一分 , 这是朱元璋所不能忍受的 , 所以 , 就像把李善长换掉 。
换掉李善长之前 , 朱元璋先物色了四个人选 , 分别是刘伯温、杨宪、汪广洋、胡惟庸 。 其中 , 杨宪和刘伯温关系极好 , 胡惟庸和李善长关系极好 , 而胡惟庸、李善长与刘伯温、杨宪又是死对头 , 明争暗斗 。 只有一个汪广洋 , 都不站队 , 做个老好人 , 都不得罪 。
一天 , 朱元璋找刘伯温闲聊 , 聊得正开心 , 朱元璋突然对刘伯温说:“我想换掉李善长 , 让你做丞相!”
刘伯温一听 , 心想朱元璋又要给自己下套 。 朱元璋封功时 , 只封刘伯温一个诚意伯打压他 , 还让他做御史中丞 , 领导浙东党 , 掣肘淮西党 , 掣肘李善长的相权 , 而朱元璋正好从中渔利 。
【历史故事】论说话的重要性:刘伯温说话不慎招来杀身之祸
文章图片
此时 , 朱元璋突然要让刘伯温做丞相 , 意味深远 。 朱元璋称帝后一直在想办法收权 , 而丞相却分走太多的皇权 , 遭了朱元璋的忌讳 。 刘伯温深知 , 丞相这个位置早晚会被废 , 没有好结局 。 所以 , 他以各种理由拒绝 , 同时夸奖李善长 , 将李善长比作是支撑宫殿的大柱子 , 最适合做丞相 。
朱元璋见刘伯温不上钩 , 只好再问刘伯温杨宪如何?整个朝廷都知道 , 杨宪是刘伯温的人 , 如果刘伯温保举杨宪 , 无疑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 定会遭到刘伯温和众人的猜疑 , 所以刘伯温说杨宪有丞相之才 , 但无丞相之心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