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探讨会馆形成之初的早期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


【历史故事】探讨会馆形成之初的早期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章图片
在客长、首事等人的经营下 , 会馆拓宽了收入渠道 , 同时积极与官方互动 。 可以说 , 禹王宫代表的是客民落地生根之后蓬勃生长的历史 , 显示出基层社会的活力 。 而祠庙向会馆转化的深层原因 , 与其说是祠庙弊端的凸显 , 不如说是移民经济实力增强后对产业经营权的追回 。 当然 , 在东川府的众多会馆中 , 湖广会馆的建筑规模、产业规模之所以如此突出 , 其基本原因仍在于经济实力的强劲 , 同时也离不开其背后的政治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 这种由家祠、神庙发展而成会馆的移民组织运作机制并非东川湖广会馆所特有 , 其他会馆与湖广会馆的经历亦有一致性 。 东川府城内的江南会馆在清前期仅为一个祭拜华佗的小庙 , 后来不断添建 , 增加白衣阁、关帝庙等 , 直至乾隆二十六年仍然是由三个庙宇结合而成的复合体 , 丝毫不见江南会馆的踪影 , 江南会馆的真正形成 , 甚至要到民国初年 。 东川府城之外的会馆亦有相似的发展逻辑 。
【历史故事】探讨会馆形成之初的早期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章图片
如在东川府城外的娜姑镇白雾村 , 原籍江西临江府的邹氏兄弟四人因经营药材、碗花于乾隆元年入滇 , 之后与同籍肖、谢、罗、丁、管、邬、朱等九姓筹资建盖庙宇 , 当地人统称为江西庙 , 这个庙宇后来便发展为白雾村的江西会馆 , ②至今遗址尚存 。 有理由相信 , 在清代其他地区的会馆发展历程中 , 亦不乏类似的现象 , 但还需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 。 厘清会馆形成初期与家祠、神庙等的内在关联问题 , 其意义不止在于考证孰先孰后 , 更在于通过会馆这一组织形态的内部变化 , 了解“馆庙一体”现象的形成过程 , 进而认识移民社会发展与会馆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 东川府湖广会馆的经验表明 , 清前期西南“新辟夷疆”的移民组织呈现出多层面、系统性的运作机制 , 这里的会馆固然有其商业上的功能 , 但更多是一个移民的据点 。 一方面 , 会馆的形态会随着移民扩张的进程而演变;另一方面 , 会馆也能够折射出移民“再组织”的进程 , 其对于促进移民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与融合意义重大 。
结语
【历史故事】探讨会馆形成之初的早期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若从康熙三十九年算起 , 至乾隆二十四年 , 僧人代管的经营模式已存在了半个多世纪 。 大概经过了两代人之后 , 在湖广会馆的契券、遵照、施白等资料中 , 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之前未出现的客长、头人等角色 , 并逐渐成为掌握实权之人 , 而湖广会馆也逐渐走向了“辉煌”时期 ,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