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古代冷兵器作战时,为什么不能直接拔出箭杆,原因其实并不陌生( 二 )


在军力强大的唐代 , “明光甲”、“锁子甲”、“山文甲”等十三种铠甲防护力没话说 。
后来随着棉甲取代铁甲 , 盔甲重量减轻 , 但防御力没有下降 。 若是一箭射中了这些铠甲的重点防护部位 , 确实很难造成杀伤 。
不过上述这些铠甲都是装备在将军或精锐部队的士兵身上 。 如果普通小兵中箭后 , 能否活下来完全就看命了 。
倘若遇上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英雄》那样的“密集箭阵” , 就算是防御到牙齿的将军 , 甚至都有可能毙命 。
【爱历史】古代冷兵器作战时,为什么不能直接拔出箭杆,原因其实并不陌生
文章图片
由于古代医疗水平落后 , 今天看来简单的伤口感染 , 放在古代都有可能致命 。 而且古代箭镞大多是倒三角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 , 一旦射中身体就会卡住皮肉 。 有的箭镞还有箭翼和倒钩 , 箭翼会扩大创伤 , 倒钩则扎进皮肉 。
因此 , 不是嫌自己命长的话 , 没人会贸然把箭杆直接拔下来 。 最好的治疗办法 , 就是先折断箭杆 , 然后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 , 小心翼翼地取下箭镞 , 再赶紧往伤口上敷药包扎 。
【爱历史】古代冷兵器作战时,为什么不能直接拔出箭杆,原因其实并不陌生】但即使是这样 , 古代很多大将最后还是因为箭伤去世了 。 比如汉太祖刘邦 , 在征讨英布的时候中箭 , 结果回到长安便不治身亡……